“鞋趣横生”的中国古鞋文化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7时28分48秒

    【慧聪鞋网讯】不分左右脚,鞋尖可藏刀,皮鞋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鞋曾经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还有审美装饰的功能;有些鞋子不仅代表了等级的标志和礼仪的规范,还深刻反映了历代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古鞋

古鞋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鞋曾经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人类服饰改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不仅注重于实用,同时还有审美装饰的功能;有些鞋子不仅代表了等级的标志和礼仪的规范,还深刻反映了历代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从制作工艺上来看,鞋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中国鞋子是如何从“兽皮袜”、木屐、裹足淘汰演变为今天形色各异的皮鞋、运动鞋?长江商报记者为您一一梳理,与您一起领略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中国鞋历史。

    现代人的最爱

    皮鞋

    旧石器时代,鞋子最初就是剥下兽皮裹在脚上的“兽皮袜”。经过发展,“兽皮袜”逐渐演变为“烧卖”式皮鞋。

    从简单的“兽皮袜”到“烧卖”式皮鞋,这一过程经历了数万年以上,直到骨针—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出现,为缝纫制作“皮鞋”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兽皮袜”才得以发展成“烧卖”式皮鞋。中国的骨针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人类已经懂得将动物身上的筋晒干,经过捶打后获得一根动物筋纤维。正是有了骨针和纤维线,一种比“兽皮袜”先进的“缝纫皮鞋”才出现。但是此“皮鞋”非彼皮鞋,中国近代以前的“皮鞋”虽然也是皮革制作,但还不能称作真正的皮鞋,真正的皮鞋工艺在鸦片战争后才传入中国。

    十九世纪初美国的小查尔斯·固特异发明缝合鞋帮和鞋底的机械以后,世界上的皮鞋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此时的皮鞋工艺迎来了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在此之后,皮鞋在欧美等地开始普及。近代皮鞋是从鸦片战争后才开始传入中国的。当时有个鞋艺高超的钉鞋匠沈炳根,原本专做雨天穿的皮钉鞋,后来国外皮鞋进入上海,沈兼做修理皮鞋的业务。期间,他对国外皮鞋的款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并模拟脚型,自己动手削楦头,制成了第一双皮鞋。之后,沈又自筹资金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皮鞋作坊,研究各国制造现代皮鞋的技艺从此传开。

    高跟鞋的鼻祖

    木屐

    关于木屐,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究竟是谁发明的,但有一个关于木屐的传说可飨世人: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被流放,在外逃亡十九年,历经饥寒交迫之苦,某天重耳因几天滴米未进,饿得奄奄一息,此刻介子推毅然割下一块自己的大腿肉,临时救急保住了重耳的命。后来重耳在秦王的协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在重赏追随者时忘了介子推。待重耳想起来时,介子推已经隐居起来,重耳为了报恩,亲自赴绵山求介子推出山。由于介子推死活都不肯出山,重耳无可奈何只得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没想到这把火却将介子推烧死,重耳悲痛万分,命人砍下尚未烧尽的树根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下不时哀呼“足下”。从此天下便流传开木屐,“足下”这个名词成为对别人敬重的新称呼。

    木屐,就是木制底鞋的统称。一般无鞋帮,仅用绳带系在脚面上。在木鞋的前后装上两个高跟,古时称木屐上的高跟为“齿”,所以又称木屐为齿屐。人们最初发明木屐是为了方便在水草湿泥或冰雪中行走,因为木屐的制作材料不难获得,所以在历代都很盛行。有说法认为,木屐上高跟的出现为现代女性所钟爱的高跟鞋提供了制作灵感。

    据《梁书·武帝体纪》所载,宋武帝刘裕是制木屐的行家,夺取江山后不忘旧业,脚上经常穿着连齿木屐。木屐从有齿木屐发展为去掉双齿的平底屐,极似今天在南方仍可见到的木拖鞋。

    鞋史上的凄美之作

    金莲

    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女性缠足鞋—三寸金莲是人类史上最独特的鞋类文化,“削足适履”的习俗也是世界鞋史的一大奇观。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窅娘用帛布裹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并在六尺高的金莲花台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

    三寸金莲这个词原指被强行裹缠、束缚为三寸左右长度的女性小脚,但因脚与鞋唇齿难分,世人把缠足鞋亦称作金莲。后人根据鞋形的特征又分为“鹅头金莲”、“柳叶金莲”等三十多种类型。

    妇女缠足的风气在清代康熙年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统治者反对汉族女子缠足,康熙三年,康熙皇帝曾下诏禁止,违者拿其父母问罪。但此禁令仅颁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销了,不仅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东施效颦。顺治皇帝曾下达“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的禁令,也未起到效果。

    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从相亲到洞房男方追求的是一双纤细的小脚,男方在选择女方时“只见脚不见面,只见鞋不见人”。缠足鞋的尺寸和制作精美程度,成为女性是否心灵手巧、美丽过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女方能否嫁人、嫁到有钱人家的审美标准。这种残酷的“凄美之作”源于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风气驱使当时的女性以拥有一双金莲脚为荣。

    三大古鞋工艺流传至今

    帮底分件、帮面设计的合理化和反绱(或称反上)是古皮鞋沿用至今的三大工艺。

    帮底分件,在中国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鞋开始分为鞋底和鞋帮两部分。最早的实例出土于新疆楼兰,它在大沙漠下沉睡了约4000年。楼兰皮靴出土时穿在一具被称为“睡美人”的干尸脚上,整双靴子由靴统和鞋底两大部分组合而成。它已经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状态,基本上符合今天帮底分件的要求。

    古人通过帮面设计使“皮鞋”显得美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春秋时期的“皮鞋”距今已两千多年,鞋底显然是挑选了比帮料坚硬得多的皮革,鞋面由三块皮革部件组成:一是前盖,二是前尖,三是后尾,经过仔细搭配缝制而成。这不仅为日后中国历代沿用的六合(皮)靴奠定了设计基础,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在新疆出土的西汉皮靴曾被认为是反绱工艺水平的最早代表之一,这一工艺至今仍然是制鞋手段之一。

    古人穿鞋不分左右

    古代穿鞋是不分左右的,因为古鞋的制作材料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代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虽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

    在古代,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脚鞋”,也叫“直脚鞋”。古人不分左右还有一个原因,在他们看来两只鞋必须一模一样,两只不一样的鞋则被视为不洁,只有贱民才穿。这与现在的年轻人视穿两只颜色不一样的鞋子为时尚不同。古代鞋履等级区分严格,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连所穿鞋子的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规定,鞋履的颜色“士卒百工无过绿、青、白;奴婢侍从无过红、青,犯者问斩”。而对做买卖的生意人,西晋朝廷则规定,凡市侩必须一脚穿白鞋、一脚穿黑鞋,这种鞋就是“鸳鸯鞋”。

    女性以“鞋翘”防狼

    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翘头,一度以“男方女圆”来做区别。鞋翘设计早在上古时已出现,到汉代出现了革命性的履头絇分歧设计,即所谓“歧头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都曾出土过双尖翘头的歧头履。此后,即便是草麻质地的鞋子也会设计出高头鞋翘。隋唐时期,女鞋的款式变化主要在鞋头上,或圆或方或尖,或分为数瓣,或增至数层,但均是高头鞋翘设计。

    鞋翘的设计相当讲究,如较为高档的高头云舄,以白布为鞋,青布作高,挽云头鞋面,以青布作条左右分置,每边横过六条,象征十二月。即使五代以后出现了“三寸金莲”,即裹脚女性所穿的尖头小鞋,也没有放弃鞋翘设计。古人为何在意鞋翘?里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翘与鞋底系一体,这样鞋底与鞋帮便不宜开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翘能托住裙边,不会踩在鞋底而跌倒。实际上,鞋翘设计还包含古人朴素的良好愿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意喻“步步高(002251,股吧)升”。还有,鞋翘设计和古屋顶上翘的建筑设计实系一个理念,使鞋子轻盈,风格变得突出。

    鞋翘的秘密并不仅限于此,它还有防身、自卫的考虑。贵州苗族女性过去在做鞋翘时往往在鞋翘里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际,这刀片就是击退色狼、保护贞洁的秘器。

    明代翘尖弓鞋

    木屐,就是木制底鞋的统称。一般无鞋帮,仅用绳带系在脚面上。古时称木屐上的高跟为“齿”,所以又称木屐为齿屐。有说法认为,木屐上高跟的出现为现代女性所钟爱的高跟鞋提供了制作灵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