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因水而生、临水而建、依水而兴。然而,平坦低洼的地势和纵横交错的水系也曾令这座城市经受内涝之殇。上世纪90年代以来,“99630特大洪涝灾害”及“2013菲特台风”等事件都给浙江省嘉兴市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痛定思痛,该市围绕雨水处理及相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断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多年来,该市政协委员、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周春东一直十分关注城市排涝工作,并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1月,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启动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3月27日,在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嘉兴市在全国22个答辩城市中名列第八。经过4月2日至4月9日的公示,嘉兴成为16个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海绵城市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投身于嘉兴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前期工作过程中,周春东也有着自己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今年嘉兴市两会前夕,在民盟嘉兴市委会的组织领导下,周春东撰写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嘉兴市区城市排涝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市区整体地势较为低洼,传统的城市排涝模式为:雨水井收集地面降雨径流→集水管网→就近排入河道。由于流域整体水环境的变化,建设用地与水域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内涝灾害时有发生。
在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城市排涝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雨水井设置不尽合理,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无法被快速、及时排出;雨水管道建设标准偏低,不能有效应对短历时强降雨恶劣天气;雨水截流、缓冲系统配套不足,降雨在小区、街巷及厂区内地面形成的径流难以控制,绿化设置高于地面或道路,导致降雨滞留能力较低。
根据嘉兴省“五水共治”工作关于“排涝水”的要求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周春东在提案中提出了多条解决城市排涝问题的意见建议。如通过合理设置透水地面,改变绿地高于道路的不合理设计,在新建绿地中采用可以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充分发挥绿地截流降雨地表径流的作用;通过科学设置雨水井,合理布置小区、街巷、厂区内的雨水管道,快速汇集地面径流,缓解住宅小区、道路的积水状况。在今年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民盟嘉兴市委会向大会提交了这份提案。提案受到市政府相关领导关注与重视,并对提案作出重要批示。
除了内涝之虞,水资源短缺以及河道泥沙淤积、污染严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也是嘉兴亟待解决的问题。雨水地表径流所挟带的面源污染占嘉兴市本地污染的比重约为20%,雨水径流中COD、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较高,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季风性气候给嘉兴带来了丰沛的降雨,然而嘉兴目前的雨水管理模式以追求“直排”、“快排”为主,造成雨水大量流失。道路浇洒、洗车、冲厕所等使用的仍是常规水源,雨洪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资源。如何妥善处理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嘉兴必须突破的发展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城市自身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