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半导体照明逐步走向技术主导道路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20时09分41秒

   

  产业链初步形成

  第一批商业化的LED出现于1968年,最早的GaP(磷化镓)、GaAsP(砷磷化镓)红色、黄色、绿色LED开始应用于指示灯、数字和文字显示。随后十年,高亮度、全色化已成为LED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1991年日本东芝公司与美国HP公司研制成四元系橙色、黄色、黄绿色超高亮度LED。1994年日本日亚公司研制成GaN(氮化镓)蓝绿色LED。1995年,高亮度蓝色、绿色LED相继进入量产,使LED的发光波长覆盖从红色到蓝色整个可见光谱范围,而且具有高达30%的发光效率。随之而来的白色LED的成功研制,更大大拓展了LED的应用领域,从此开始形成一个朝阳无限的LED照明产业。

  我国LED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砷化镓学术交流会议上,报告了用水汽外延法制成“磷砷化镓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成果,从此我国LED材料和器件研发正式起步。20世纪80年代形成LED产业,90年代LED产业已经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

  早期国内LED企业多为封装企业,芯片全部从海外进口。这一时期产业以封装为主,产品主要用于信号、标志、数字显示等方面。1998年国家“九五”技改使南昌七四六厂组建的欣磊光电公司生产出普亮LED芯片10亿只。1999年河北汇能电子公司和河北立德电子公司分别建成InGaAlP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生产线,年产能达到外延片1万片和芯片1亿只,从而改变了我国LED外延片和芯片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国内LED技术发展离不开科研院所的攻关研究。199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率先研制出国内第一只蓝光发光二极管。几年后南昌大学在国际上率先开发成功硅衬底蓝光LED材料与芯片的生产技术,实现批量生产,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种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与芯片的技术路线。

  我国LED产业经历了进口器件销售——进口芯片封装——进口外延片制成芯片并封装——自主生产外延片、芯片和器件四个阶段。我国LED产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光电产品应用面拓展,市场出现供需矛盾,产业规模不足,供应量不足,急需扩大企业产能,发展产业经济。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发展机会。我国台湾LED产业迅速发展,向大陆出口大量芯片,加上LED封装技术日趋成熟,新企业介入大陆封装业,形成了总体产业经济的扩张。第三,政府加大了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长春半导体厂、国营746厂、苏州半导体总厂先后进行技术改造,并与院校的研究成果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第四,市场的急剧增长使得仅靠大陆技术改造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大量的芯片从我国台湾、日本进口,从而又促进了LED封装业的发展。第五,业者普遍达成共识,发展我国光电产业需要实行三个结合:投资者与企业相结合、研究成果与企业相结合、海峡两岸技术与资源相结合。第六,国际上LED技术发展很快,四元系、氮化镓和白光LED的面世促进了LED产业发展。同时LED被列入“863”计划,使LED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现已初步实现了外延片和芯片自主生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研发单位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南昌大学、中电集团第13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外延、芯片生产厂主要有厦门三安、大连路美、上海蓝光、上海蓝宝、山东华光、深圳方大、杭州士兰明芯、江西联创、南昌欣磊、上海大晨等;封装与应用厂家主要有厦门华联、佛山国星、宁波升谱、江苏稳润、广州鸿利、天津天星、河北鑫谷、上海三思、北京利亚德、深圳国冶星光等。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