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从“洋铁桶”到网络化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20时42分03秒

    【慧聪广电网】灯光是舞台艺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然而,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灯光的作用并不太了解。著名戏剧艺术家洪深算较早重视舞台灯光的。

    上世纪20年代南国社时期,负责舞台、灯光工作的是田汉的三弟田洪。那时田洪对舞台灯光的妙用还没多少认识,只是认为,舞台上需要灯光无非是把舞台照亮,让观众看得清楚罢了。

    那时,洪深和田汉交往甚密,常参加南国社排戏。有一次,他对田洪说:“只把舞台照亮了并不算灯光,灯光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要与戏里的时间、地点、剧情相配合、相适应。”

    洪深的一番引导使田洪开了窍,决心做点尝试。当排演独幕喜剧《生之意志》时,田洪在灯光上就想出了新主意。戏中的父亲因为儿子恋爱、失业归来,勃然大怒。田洪为了突出父亲的愤怒感情,用了一个较强的光柱打在他的头部,渲染其威严神情;又用了一道较弱的灯光,照亮了后边的两枝白兰,以此烘托老头儿的形象。这种灯光处理使当时的观众感到很新鲜。演出后第二天,报纸上就有文章称赞南国社演出的灯光有革新精神、有创造力。

    后来田洪又在《第五号病室》、《湖上的悲剧》等剧目里,再次在舞台灯光上做了新的探索。然而,那时营造月光的氛围,通常用个洋铁桶改装一下,在幕后通过铁桶的圆形,将光打在布景上。田洪苦思冥想、反复试验,想出了用几种不同色彩的纱加在铁桶和幕布之间来渲染月夜的气氛。当《湖》剧演出时,随着剧情的变化,月光有时柔媚、温暖,有时悲切、凄惨,对剧情、人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为演出增色不少。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很简单、很一般的处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集控式、段控式灯光技术

    由一两盏到一排、两排,甚至更多排灯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舞台灯光的控制成为一个问题。于是,有关灯光的控制系统出现了。

    早期的控制系统只有一个控制杆,这种单杆系统能满足许多演出中“分段式”舞台灯光的需要。在这些演出中,只要求所有灯光场景一个接一个地转换下去。但是,艺术工作者不仅要求布光的自由,而且要求变光的多样。这种单杆系统的致命弱点就是全场灯光的变化只有一个模式——“同步变化”,这必然会束缚灯光艺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光控制系统由一个控制杆逐渐发展成为多个控制杆。并且,出现了较典型的集控式、段控式设备。

    集控式设备是将全场的灯编为几组,分别由几个控制杆控制它们的亮度。也就是说,一个控制杆控制一种亮度的一组灯光。但是,每个灯的亮度还是不能自由选择,布光还是不够理想。段控式设备虽然每个灯分别有一个控制杆,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具体演出中各灯的亮度都要由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杆的定位来确定,这种人为因素的过多干涉很难保证演出时的最佳状态。

    于是,更先进的、更加程式化的灯光控制系统呼之欲出。

    初步利用电脑控制灯光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电脑存储灯光信息越来越普遍地代替大量繁杂的人工操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