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产能过剩日益明显 新型肥料、有机肥跃进式发展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11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7时52分46秒

    慧聪化工网讯: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东北农业大学和金农网主办、哈尔滨百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年度北方农资企业发展战略论坛暨第二届农业技师高新技术交流会在东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农资生产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土肥站、农业基层组织等行业的四百多名农资精英参加了会议。此次论坛是中国农药、化肥市场国际论坛的一次延伸,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推动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整体专业素质,加强农资生产、流通环节应对变幻莫测市场的能力,从宏观政策走向分析农药、化肥行业的未来与发展。中国化肥网执行主编杜双江在会上以《传统肥料路在何方》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直以来政府对化肥行业照顾有加。但是化肥行业近年来虽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却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产能结构的不合理,目前传统肥料中主要的尿素、磷铵和复合肥等都已存在明显的过剩,再伴随着一系列的市场、政策因素,其行情可谓是忽而直上九天,忽而直坠黄泉,结果是政府头疼,企业苦恼,农民也未得到什么实惠。于是乎,面对这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政府不得不痛下决心:化肥,你该减肥了!2015年2月17日,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将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目标任务为: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传统肥料,路在何方?本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就来探一探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

    一、产能过剩日益明显

    在上半年春耕旺季进行时,湖北某国内着名的大型磷复肥企业发布了2014年的年报,称其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了20%,2014年年底的库存量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4.02%.而在梳理了其他上市公司的年报后,发现更惨的数据也是大有人在。大企业,龙头企业,其库存普遍高企,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日子应该都不好过。而造成这种现象和局面的原因,除了市场需求固有的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却来自供应上的严重过剩。

    氮肥产能近5000万吨,需求量在3300-3500万吨;磷肥产能达2200万吨,需求量在1100-1300万吨;钾肥需求量在600-800万吨,而资源型钾肥总体产能为已超过500万吨。氮肥、磷肥结构性过剩已经来临,这样的情况所带来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库存的高企,以及价格的疲软,如图1所示。正如价格走势所反映的,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稀薄,4月份某贵州大型化肥企业的年报显示,2014年该公司营收约为32.87亿元,但是其净利润为-5.75亿元,四川某大型化肥企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7.69亿元和-2.45亿元,而云南某国内龙头企业,2014年营收544.92亿,净利润却为-25.83亿。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化肥的总产能达到13167万吨,实际产量约8011.73万吨,而需求量大概为6610万吨,产量过剩率为21.2%,但是产能过剩率已差不多一半。这样的局面造成哪些弊端呢?

    首先就是上面已提到过的——库存高企,价格战频繁打响。因为如此,市场上无序竞争严重,企业缺少利润,发展陷入危局。若要多销,就得降价,降价后因为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利润未必增加,那么就缺少资金去布局,更没有资金去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无法有效降低成本。像这样的死循环在近10年的化肥市场里频繁上演,一直让无数肥企纠结着。

    其次,行业畸形发展。一方面,政府宏观把控不严,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GDP依然不断上马新的化肥项目,企业对后市的判断和布局也存在误区,大多采取扩大产能的策略,希望跻身于“大企业”之列,从而在行业洗牌中夺得一个留下来的席位,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守着自己的一块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死掉”,所以事实是那些拼命扩产企业挤掉小厂的意愿难以实现,整体行业过剩反而更加严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意识到了传统肥料的困境,期望创新以达到促销售、谋利润的目的,但是他们中间很多人或者因为缺少眼光,或者因为缺少资金,所谓的“创新”最终都成为了模糊概念、夸大宣传的炒作,实际上不仅没有创新的意义,更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本就疲软的化肥行情雪上加霜。

    第三,严重依赖出口。由于过剩严重,而国内需求数量较固定,增长将逐渐放缓,所以企业迫切需要出口来作为突破口,这一点,在尿素和磷铵上体现最为明显。尿素、磷铵出口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大,关乎到国内供求形势,关系到定价话语权,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一方面,作为粮食的“粮食”,可以说化肥行业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板块,重要的化肥品种,若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过大,势必也会因国际行情的波动而对国内行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因为有出口作为突破口来释放过剩的产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产能过剩现实的一种掩盖,最起码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业内忽视过剩的问题,继续扩大产能;还有一方面,化肥多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大量出口化肥,而且利润往往还并不是很可观,这样的行为多少有些杀鸡取卵的味道。

    第四,浪费资源。我国的钾肥到目前为止仍只有50%的自给率,但是近两年总体供应也出现了一定的过剩,而氮磷及复合肥更不必说,这样过剩的产能,不仅没有带来利润,反而成为业界的负担,并大量的外流,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比较稀缺的磷资源。

    那么面对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第一应该是政府考虑的,如何做到真正的市场化,有形的手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点下面还会有表述,暂且不多提;第二,企业应增强自律性,不恶意调价,不虚假炒作,不低价出口,并能严格审视行业发展动向,不盲目扩产;第三,适时推进结构调整,升级工艺,创新产品,即苦练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面对政策变化和行情波动的自保能力。

    二、政策优惠逐渐取消

    我国化肥流通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完全计划管理、计划和市场管理相结合以及市场资源配置时期,随此政府针对化肥业的指导方针也经历了扶持、计划管理和调整三个阶段。其实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化肥行业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直以来政府对化肥行业的“照顾”主要体现在四类优惠政策上,一是原料价格优惠,二是运价优惠,三是税收优惠,四是淡储贴息优惠。然而随着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化肥行情动荡不稳,政府的各项优惠逐渐成为了一些业内口中“弊病”之所在。应该说,政府的各项化肥优惠政策是利大于弊的,是化肥行业前期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只不过时过境迁,在化肥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瓶颈的时期,政策的照顾就应该有所变化了,即便是有过一些错误,但大胆的纠正也为时不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