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工战车为何势不可当?从化工三巨头看行业发展趋势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8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8时18分53秒

    慧聪化工网讯:如果说美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化学工业的先锋。无论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无机基础化学品、农用化学品还是最早的煤化工技术,无一不与这个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

    迄今为止,有29名德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研发总支出中的9%来自化学工业,全德国一半的化工企业都在向国外销售产品,而80%的德国化工企业能保证每3年向市场提供至少1个创新产品。

    那么你是否有疑问:

    德国的化工企业发展壮大之路是什么?

    项目建设中的符合民意和人才培养又是如何保障的?

    德国化工巨头的转型之路又有什么借鉴价值?

    本文带你通过阿赫玛展一一来分析。

    德国化学工业从卓尔不群到基业长青的过程中,三年一届的德国??ACHEMA阿赫玛展会无疑成为有着“信号效应”的世界化工形象品牌,全世界化工巨头们都在干什么、又有哪些创新产品和技术理念,下一步又会有什么新动作,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在今天全球最大的几家化工企业中,诸如巴斯夫、赫斯特和拜耳都曾属于IG法本公司(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染料工业利益集团)。

    尽管因为二战的存在,IG法本公司遥远得如同来自史前文明,但它确曾长期被视为德国化学工业的代名词。它见证了纳粹帝国的崛起和辉煌,又亲历了帝国的没落和衰亡。战后盟军各国对该公司及其领导人的审判,成为盟军对德国“四化”(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改造的真实写照,也对后世化学工业的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更多人而言,了解IG法本公司,也许正是全面了解德国工业的出发点。而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新的化工三巨头逐渐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一、德国化工三巨头

    1863年,拜耳公司创建于德国的勒沃库森,主要研制和生产苯胺合成染料,同时开始了自主创新。1869年,拜耳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格雷贝和李普曼成功合成了茜素染料。1872年,公司开始生产茜素染料,并将其作为拳头产品,此举结束了德国企业对英法合成染料生产工艺的仿制。1878年,科学家和企业家拜耳以靛红染料为起点,实现了靛蓝染料的实验合成。

    如今的拜耳,从染料到专注于化学药物研制。

    1865年,巴斯夫公司的前身——巴登苯胺碱厂创建于德国西南小镇曼海姆。

    1869年,巴斯夫公司的化学家卡洛与拜耳公司格雷贝和李普曼合作,人工合成了茜素染料,为巴斯夫公司打开了通往世界市场的大门。随后,巴斯夫公司又发明了曙红、槐黄和偶氮等新染料,奠定了它在染料产业的领先地位。

    巴斯夫集团,从染料走向了化学品创造高附加值方向。

    1863年,赫希斯特公司的前身——迈斯特尔·鲁齐乌斯公司成立于法兰克福附近的赫希斯特镇,主要生产品红、合成茜素和偶氮染料。80年代以后,赫希斯特公司投入巨资开发合成靛蓝染料,于1901年获得成功,与拜耳和巴斯夫一起开创了靛蓝染料的工业化生产时代。

    如今,赫希斯特集团从染料到药品,最终从生命科学领域消失,但却留下了世界第三大制药巨头的赛诺菲(Sanofi)公司。

    二、差异化的合作、竞争和垄断

    20世纪前半期,德国化学产业的三巨头企业进入到一个非常特殊的发展阶段。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垄断一直相伴而行。首先,企业从竞争合作走向了高级垄断。前述的卡特尔组织,只是垄断组织的初级形式,只涉及独立企业的某个部门或某类产品,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很低,难免存在恶性竞争。

    为此,拜耳公司倡导建立更高层级的垄断组织——辛迪加。参加的企业虽然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在商业营运上已完全受制于总办事处。1904年,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公司组成辛迪加性质的利益同盟,即小I.G.集团,三方共享利润,其中巴斯夫和拜耳公司各占43%,爱克发占14%。赫希斯特公司通过收购或联合一些中小型企业,形成以其为绝对核心的集团组织。这两大染料集团几乎垄断全世界90%的染料市场。

    1914年,德国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军事和战争的考虑,大力支持小I.G.集团和赫希斯特集团合并,以建立更大规模的垄断组织。1916年,大I.G集团诞生,它几乎兼并了德国化学制造领域所有独立的小企业。

    I.G.法本公司是一个巨大的企业集团,是由营运共同体来进行管理的,但各公司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每个共同体仍然围绕着一组类似技术的多产品部门,形成差异化的合作、竞争和垄断的市场格局。

    以巴斯夫公司为主体形成了莱茵河上游共同体,虽然继续生产染料类产品、中间产品、其它化学品,以及煤变油和合成材料的化学创造,但主要经营活动集中于合成氨和含氮类农业肥料的生产。

    以赫希斯特公司为主体组成了莱茵河中游共同体,虽然仍是药品生产中心,但同时也生产还原染料类产品、乙炔和醋酸盐类产品等,还负责开发合成橡胶。

    以拜耳公司为主体则建立了莱茵河下游共同体,继续制造精细染料类产品、药品、摄影化学类产品和纸张。原来拜尔公司的总部勒弗库森发展成为基础化学品和中间化学品的生产基地,以及最大的染料产地,合成橡胶和高分子聚合物成为主要的研发领域。

    每一个营运共同体都在中央办公室的监督之下,尽可能实行自治式管理,自我控制,与其他营运共同体开展合作和竞争。

    就这样,德国化学制造业的三巨头企业从战争废墟中重新起步,在20世纪下半期踏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三、人才和支持保证了基业长青

    化学工业是德国第四大支柱产业。德国化工工业的三大优势领域是基础有机化学品、初级塑料产品及药品。这三个产品领域都占到德国化工生产总量的15-20%之间。

    因此德国的化工专业和其他自然学科专业一样,在人才储备和要求方面非常高,所以,德国大学五分之四的化工专业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如此算来,化工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就业往往需要8-10年时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