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专业领域听评训练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3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2时25分11秒

影K

     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培养学生的听音技能是音频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听音技能是一项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涉及生理、心理、感知以及认知个性化等多个方面。

  1 听音训练的研究背景

  与普通听众相比,音频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应该能够识别各种声音属性中更为精准的细节,并对他们所听到的声音内容进行判断。在以往人们对听音技能的认识中,专业的听评能力是通过与有经验的录音师一起工作,从而获取有关实践方面的经验,并经过个人长年积累才能获得的。然而,这种经验累积需要大量时间,且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因此,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系统而集中地进行训练,提高对声音属性及细节的听评能力,不仅对刚入门的录音相关专业初学者打下工作基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音频工作者而言,这样的训练对于其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也同样重要,这有利于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方法,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来纠正不良工作习惯。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针对该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讨论了听音训练对录音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如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Mark J. Indelicato等人所著的“How critical listening exercises complementtechnical courses to effectively provide audio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tudents”)、专业听音训练中听音技能与技术应用的结合(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Denis Martin等人发表的“Dynamic Range Controller Ear Training: Description of a Methodology,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Required Stimuli”,“Advanced Technical Ear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Set ofExercises for Audio Engineers”等论文)以及录音作品艺术评价等问题(如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William D等人发表的论文“TeachingListening”)。

  现有研究表明,音频专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能获得的听音技能可以在更短时间内通过系统训练获得。在中国传媒大学,针对录音系本科生开设的“听音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课程,正致力于开发更适合音频专业学生的听音能力训练,力图通过不同训练项目建立起学生从声音认知—声音听辨—技术应用—艺术评价的完整训练体系。

  2 听音训练体系的建构思路

  听音训练体系整体上分为基础训练、核心训练及延续训练三部分。训练项目的内容涉及音频信号的物理特性、技术应用以及影响声音感知的因素和它们对于录音创作艺术层面的影响,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训练以建立声音物理特性和主观感知的映射关系为目标,符合学生在物理认知层面上的需要;核心训练以实现音响思维向技术手段的转译为目标;符合学生在技术操作层面的需要;延续训练以提升声音艺术性评价为目标,符合学生在音响艺术审美层面的需要。

  

  图1 听音训练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基础训练对应着声音基本物理特性及声音感知中基本要素,包括频率听辨、音高感知、响度感知、音长感知和音色感知等。

  核心训练对应着音频工作中可能使用的录音手段或音频处理设备,侧重于与音频工作相关的几个音频属性,包括频谱特性、动态范围、空间属性及特殊音频效果等。每个部分旨在针对学生的三项听音技能进行训练:(1)能够听辨出由录音手段或音频处理设备参数变化引起的声音微小差异;(2)能够将声音的变化与特定的手段或处理设备参数关联;(3)对录音手段或处理设备的参数设置的声音形成记忆。延续训练是在学生已掌握核心训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音响审美的方式,提出声音音质评价和艺术评价的评价要素,给学生在声音评价环节提供参考。

  2.1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分为音高感知与频谱均衡、响度感知与动态控制、音色感知与音质变化、空间感知与声场建立及声音的综合听辨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相对独立,互相之间无先后逻辑顺序,可以从任何一个部分开始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部分对应音频信号的一种主要性质,以及与这种性质相关的声音处理方式。根据任一音频信号的特点及处理这种信号特性的技术手段,该部分的内容包含与该音频性质相关物理属性、感知要素的听辨训练,以及与其相关的音频处理设备控制参数变化的听辨训练。以音高感知与频谱均衡训练为例,与频谱均衡相关的主要物理属性是声音的频率,感知属性是音高与音色;与频谱处理相关的主要声音处理方式是均衡处理,其中包含均衡器的使用、传声器的选择与摆位,同时还涉及到重放监听设备、传输设备、室内声学条件及重放声压级等因素。图2显示了这一部分训练项目的逻辑关系。

  

  图2 音高感知与频谱均衡训练内容的逻辑关系

  2.2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按照难度分为识别训练、分辨训练、匹配训练及错误检测训练等。

  识别训练又称为归类和定性训练,主要应用在基础训练中,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基础物理特性与感知特性映射。

  分辨训练是在识别训练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训练素材之间的听感差异。与识别训练相比,分辨训练在训练素材的数量上有所增加,由单一的训练素材增加为多个训练素材;在训练方式上,由单一的定性归类训练提升为多个素材之间的比较训练。分辨训练的目的是在识别训练素材的同时了解该素材与其他素材之间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训练素材听感特征的记忆。匹配训练是在分辨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调整参数设置,将训练素材与参考素材进行配对的训练方式,学生首先要分析参考素材,再复制出与参考素材相同的声音效果。

  错误检测训练是匹配训练的反向思维训练,即根据参考素材中出现的问题判断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匹配训练与错误检测训练更贴近于音频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通过匹配训练,学生可以熟悉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对声音对象进行整合和调整;通过错误检测训练,可以加快学生对问题信号的反应速度,并能够提出多种声音处理方案。

  3 训练实例——压缩效果匹配训练

  压缩匹配训练的重点是通过压缩效果器参量变化情况训练学生判断不同参数变化给声源带来的压缩效果。操作平台为ProTools2018,压缩效果器插件为UA的Urei 1176。以人声压缩为例,学生首先听取参考信号的人声压缩效果,并通过调整Urei 1176中的各项参数,将未压缩的人声信号调整至与参考信号中的效果相匹配的状态。

  根据匹配训练的原则,学生要调整的参数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其难度,在低阶练习中仅限于压缩比和压缩增益。随着压缩比的增加,学生还需要调整压缩增益,以保证人声和其他声部的平衡。此项训练中,压缩效果器的阈值已经预先设定好,以保证压缩在人声动态范围内基本是有效的。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听辨人声音轨中动态最小和最大的乐句,并将其动态范围与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判断整体压缩听感上的压缩量与参考信号的接近程度,以此方式一步一步接近正确答案。

  压缩效果器匹配训练的高阶练习会将压缩参数增至三个,即压缩比、压缩增益和压缩门限。训练中要提示学生不要将压缩门限的结果误认为是增益补偿。与低阶练习的目标一样,引导学生倾听人声中哪个部分被压缩了,然后再决定三个参数的设定情况。

  最后,课程会通过完整的混音作品,让学生全面地进行压缩效果的对比和听辨。如图3所示,训练项目使用了neumman M149电子管传声器录制的人声压缩处理,压缩器为UA 的Urei 1176。要求学生听辨A\B\C\D四个人声压缩效果,并将其与相应的压缩处理匹配起来。

  

  图3 人声效果匹配训练

  训练中一共给出了4种压缩设置,描述了几种不同的压缩情况。Urei 1176低压缩比设置功能,如1:4的压缩比,这种压缩比可在不明显改变整体动态的情况下改变人声的响度;当关闭压缩器的建立时间控制功能,则Urei不启动,也不会对声音信号产生压缩作用;在相同输入电平的情况下,提高输出增益、增加建立时间会让人声力度感加强;如果进一步提高输入电平,并将恢复时间增加到最大,人声音量会得到明显提升,唇齿音明显,但呼吸声会被放大,使人声听起来让人感到疲惫、割裂、缺少力度,甚至是烦躁。学生将根据以上对声音描述,将相应的音频文件和具体的压缩设置匹配起来。

  通过重复以上过程,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将听音注意力放在不同层面上,帮助其获得对压缩效果和动态范围的全面认知。但训练过程不鼓励学生长时间专注于某个单一的参数,这种长时间练习会导致“听觉疲劳”,使训练结果受到影响。

  4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

  针对音频专业人员开展的听音技能训练目前已成为音频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探索:第一是训练成果的考察。在以往的训练中,总是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正确率及对问题做出反应的响应时间的百分比来衡量训练成果,那么正确答案的百分比与响应时间之间的相关程度如何?第二,如何衡量学生已完成的训练数量?学生的训练累计时间(包括课上和课下)及已完成的训练项目数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什么?第三,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听音技能的提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索,需要针对长期积累的大量统计样本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到。因此,课程的后续开发还需要依赖大数据以及网络化的训练手段才能得以实现,通过开发相应的训练程序,依靠数字处理技术将更多的训练内容融入其中,并及时跟踪训练效果,查看反馈情况,才能使这项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