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里,总是过于强调秩序,安稳,正常
按部就班地起床,工作,吃饭,睡觉
所有人都像个旋转的陀螺
按着规划好的既定轨道
日复一日地机械性运转
我们信奉“日常路线”
生怕撞上“失常”
我们是“要让一切正常”这一信念的坚定拥护者
《近乎正常》这部百老汇音乐剧中的家庭,讲的就是这些。
爸爸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打好领带迎着朝阳开始一日奔波;妈妈是贤良的家庭主妇,在为丈夫孩子打点生活的琐碎里日渐麻醉了自我;儿子乖巧贴心,活在母亲盛满宠溺的蜜罐子里无忧无虑;女儿敏感聪明,上学练琴一样不少无需操心。
一切看似完美,一切看似正常。入选“模范家庭”名单也看似理所当然。
但生活不总是甜蜜的糖。平静下可能掩盖着汹涌的波澜,和和美美包裹着的也可能是锥心的千疮百孔。
比起“贤妻良母”,对妈妈而言更贴切的身份是一个有着十六年病史的躁郁症患者。作为顶梁柱的爸爸翼翼小心地守候在旁,但除了把妻子交给医生和一箩筐的药物外也一筹莫展。
而在家庭中缺失存在感的女儿,本是处于明媚烂漫的花期年纪,却因为备受原生家庭的困扰而无法打开自我。“一切正常”的背后是无边的痛苦与挣扎,也是惧怕随时失去的忧虑与惶恐。
这就是《近乎正常》,一部讲述风平浪静底下藏匿着的惊涛骇浪的音乐剧。它似乎有种魔力,能把人心里血肉模糊的一角掀开,痛感是有的,但随之而来的也掺拌了如冬日暖阳般淡而恰到好处的治愈。
自从8月演出以后,《近乎正常》收到的好评如潮。这部剧带来的,除了视听的美妙享受,舞台的震撼夺目外,还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动与深思。更重要的,是它赐予了人海中的同类人相互遇见与识别的契机。
我们身边的小A
观众小A和剧中的妈妈一样,是一个有长久病史的躁郁症患者。她曾在痛苦的边缘崩溃,也曾渴望用失忆来逃避刻骨的存在。
患病在身,平常她并不习惯将自己暴露在线下的真实生活中。音乐剧演出当晚,她换上高跟鞋和精心搭配的着装,以患者的身份奔赴这场对她来说有特殊意义的约会,整个过程任由伤疤被揭开,放肆让眼泪满面纵横。
在她观剧后的repo中,小A表示她发现撤下心里防线并接受绝望其实不难。她写道——“痊愈”也会受伤,可能比你安于现状、承受病症、逃避痛苦承受的伤痛还要多;但是“痊愈”带来的受伤是短暂的,是会让你成长的。
“那天在剧场里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哭。”小A在一场音乐剧中找到了这份不孤单感,找到了和她分享着情感共鸣的人们。
这就是《近乎正常》的意义吧,带给每一位观众新的成长。让每一个曾经身处深渊或者正在经历深渊的“你”看完这部剧后,都发自内心地感到“被治愈”。在某一刻,发现自己就是台上的某个“他”。
无数观众的感动和成长
“每个人都说不要放弃希望,劝你该做‘正确’的选择,走有用的道路。没关系,我就做我自己,给自己先开一盏灯,后面的路抹着眼泪走。”
——观众剧评
“故事里藏着中年人的曾经,也隐喻着年轻人的未来。狂躁与抑郁交织的情绪如密不透风的‘钟形罩’,将人牢困。回忆伤痕来路,纠结当下困扰,语言迷雾未来。大悲之下,蕴藏大慈。爆裂的压抑感随音乐发泄,情绪崩坏又重建。真正的拯救,来自不离不弃的爱。”
——观众剧评
“七幕人生今年的新剧,是个虐心又治愈的故事,看是一家四口,躁郁症妈妈,身负重担的爸爸,舞台上倒挂的婴儿床,青春期的女儿,一家人都在挣扎纠缠,努力维系看似正常的家庭,但这又不是一个绝望的故事。就算最黑的长夜,也能等到朝阳。剧场气氛很好,后半场周围都是哭鼻子的声音,一切恰到好处。”
——观众剧评
“这部剧和《我,堂吉诃德》有着不知名的相通,那些黑暗,那些比幻想更加疯狂的现实。到了这部剧的最后你就会看到那些黑暗里的光,那些现实里的浪漫假象。
来到超剧场看《近乎正常》这部剧,从根本上是一个‘治疗’自己的过程,因为你能从这部剧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那些人,找到那些影子。”
——观众剧评
有观众说这部剧“很魔”,能把扎心和暖心调和得刚刚好。
在观看过程中,就像在黑暗与光明间来回切换,心被抽空又被填满。那些在剧场观众席间留下的感动和抽泣,都是给自己的一次毫无保留的情绪释放,它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些许力量——生活本身就很不完美,我们也不需要一切正常。
据悉,音乐剧《近乎正常》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第三届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重点剧目之一。
该演出季将于2018年10月2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演出季由西城区政府支持,由西城区文化委、北京天桥演艺联盟共同主办,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承办的。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2018/11/8-10 19:30
2018/11/10 14:30
演出场馆: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卡司排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