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频频被“打脸” 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2020-08-16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8月16日 23时15分47秒

    慧聪安防网讯 汽车作为交通出行的重要载体,也是交通系统当中的核心环节,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智能汽车等概念应运而生,部分车企巨头已经纷纷完成了无人驾驶的路测,有人预测不出10年,无人驾驶会成为现实。

1

    但现实是残酷的,无人驾驶正在被“打脸”。最近,一篇《终于承认了!特斯拉致死案当时处自动驾驶状态视频记录撞车瞬间》的文章被广泛关注。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一辆特斯拉轿车直撞上道路清扫车,特斯拉司机高某不幸身亡。同年9月20日,高某父亲因儿子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状告特斯拉中国销售公司,近日特斯拉公司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终于被迫承认车辆在案发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

    不止这件事情,2017年7月5日,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车上五环前往AI大会现场,进行了无人驾驶车的首秀,结果却遭到了违章的调查。虽然没有造成道路事故,但是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交通法上无人驾驶这块还是空白的。

    无人驾驶为何频被“打脸”?

    目前的无人驾驶领域深受资本宠爱,但其实只是在攀登重大技术演变进程中的期望膨胀期峰值。期望越大,就越显得对于自动驾驶的认知过于单纯和无知。福特汽车新任CEOJimHackett曾对媒体表示:公众在媒体上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浪漫想象有点过头了。

    1、法律不健全

    虽然各大企业不断宣布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无法改变驾驶行为是涉及公共安全、社会规则甚至社会伦理的复杂行为的事实。

    自动驾驶技术可能给人类交通行为带来颠覆性改变,这就给相关立法提出了诸多问题。可能涉及的立法领域包括:车辆许可制度(包括测试制度、量产制度、批准制度、事故鉴定制度等)、车辆技术标准、驾驶员资格制度、道路交通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制度、产品责任制度,甚至驾驶人或乘客的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等。

    不过法律层面已经出现转机。2017年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是国内率先推出的关于自动驾驶测试的规定,对于我国无人驾驶行业来说意义非凡。

    2、技术跟不上想象

    相比“高科技”“神器”“黑科技”等噱头,安全始终是第一考量因素。当今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还远远没有到达普及的程度。

    无人驾驶并非是把传感器和软件捆绑在一组轮子上那么简单。无人驾驶汽车至少需要三种类类型的传感器:环境感知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视觉图像传感器。从这些传感器中获取合并信息,提取需要的,舍弃没用的,并且要理解人类以及社会习惯。

    3、价格昂贵,用户体验感不强

    因自动驾驶汽车昂贵的研发成本,所以其最先的落地方式是出租服务,但却因技术受限,用户的体验感并不好。为无人驾驶汽车买账的人很少。

    4、各企业各有打法,行业标准不统一

    有的大公司注重一体化集成,会采取收购的方式;而部分初创公司瞄准的是某一单点环节;还有公司押注特定群体,以此来分享自动驾驶生态中的一瓢羹;而传统的汽车供应商依旧在闷声发大财。如果制定汽车无人驾驶国际安全标准的话,有望凭借量产削减成本,帮助无人驾驶汽车尽快投入商用。

    结语:无人驾驶道阻且艰,但人类的技术智慧和伦理智慧总是在大变革时代催生出更全新的思考,而这正是推动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