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一类常见多发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并发于其他疾病。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300万人(中国54万人/年)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80%为心律失常性猝死。心律失常不仅可并发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很多时候,也发生在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目前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总有效率仅为30%~60%,多数抗心律失常西药都有致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以及心外脏器的毒副作用,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无西药治疗。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领域所关注的焦点。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是整体调节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络病理论以“络虚不荣”为发病机制,提出了整合调节的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由“调”致“平”,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为解决心律失常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医认为,人的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个脏腑、经络、形体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也强调在整体层面上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从整体层面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之趋向平衡。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是这样,即不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个层面,而是整合影响心律失常的多种因素和机制,从分子、细胞、组织、心脏整体,甚至整个人体相互间联系入手,通过调和物质基础和功能结构不平衡、调和心脏离子通道功能不平衡、调和非离子通道作用的不平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平衡,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调控机制。通过“调”实现心律失常的“平”,也就是使心律失常消失。
参松养心是“调律”不是“抗律”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包括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异常、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心肌细胞代谢紊乱以及心肌供血不足四个方面,要想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就必须全面调节这四种发病机制。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西药作用机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有的只能通过调整离子通道来调节心肌细胞代谢,有的药物仅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很难以实现整合调节,治疗作用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承制调平”整体治疗思想指导下研制开发的中药品种,既具有抑制心脏多离子通道作用,同时兼具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以其独特的整合“调”节心律失常的组方优势,取得快慢兼治临床疗效,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疗效优于慢心律;治疗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改善症状优于心律平;而且对目前临床上心衰伴室性早搏等复杂性心律失常也具有良好效果,同时避免了西药单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率缓慢和传导阻滞的弊端。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窦缓伴室性早搏这类西药很难选择药物的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也显示出了独特疗效。
调律的特点:整合调节,快慢兼治
参松养心胶囊既可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这就是中药所具备的优势,“调”既可以“调”快也可以“调”慢。
参松养心胶囊用药汲取金元名医张元素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和近代名医张锡纯定心汤的经验。方中“温阳、补益”与“清火、通络”有机配伍。一升一降,一补一通,使心之气血充沛、阴平阳秘,脉络通利,恢复心脏正常的心率、心律及心力。既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清心药,又有助心动力抗缓慢心律失常的补益药,体现“调”节心律失常的治疗思想。
参松养心胶囊能够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保护心肌细胞,逆转心房、心室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发挥整合调节,兼治快慢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房颤等均具有一定疗效。实现了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多年来,参松养心胶囊相继围绕器质性室性早搏、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伴心律失常、窦缓伴心律失常等多种心律失常完成了六项循证研究,积累了大量循证证据。确凿的循证研究证据,也推动了参松养心胶囊先后列入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多项权威指南共识。目前参松养心胶囊已入选《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等多项指南、共识以及《内科学》教材等。而凭借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参松养心胶囊相继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相关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大科技创新使每年有上千万心律失常患者受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贵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