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把女性“赶出”这个中国最热门的行业?

   2020-10-23 新浪资讯sxxjymy80
核心提示:编辑:门窗资源网 坤书

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自黑的群体,大概就是程序员了。

又是一年“1024程序员节”之际,若你打开任意社交软件,输入“码农 表情包”,很可能连刷三页都没有重复——

他们网络人称“程序猿”,主要辨认标志包括脱发、单身、高薪996,且有格子衫配冲锋衣的统一制服。

但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大量年轻男性从业者,形成了“书呆子”或“科技怪人”的刻板印象,便也推动了一种吊诡差异的产生:

在历年的“1024直男狂欢”中,女性互联网工程师愈发稀少地出现在主流话语圈。

从曾是软件工程界的主流,到如今只占一成左右的数量比例,女性程序员正陷入一场长久的失语。

甚至大家就连吐槽程序员的痛点和苦,也都只是默认了男生,女程序员不管是优势还是难处都藏在“隐秘的角落”。

一位女性程序员与她的工作伙伴,上面写着“这是我的电脑,不是我男朋友的”

足以逼得“极少数”愈发透明,直至彻底噤声。

却鲜少有人知道,“女性不适合干程序员”本就是一句谎言。

01

热闹的1024狂欢,

失语的“程序媛”

别怀疑,女性程序员的“消失”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判断,职场中的实际数据比例可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即便在硅谷,科技巨头里只有不到29%的员工是女性,并且大多都是担当销售、售后服务、公关经理的角色。

Twitter的工程师中只有10%是女性,Facebook只有16%。

更别提在中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程序员中,女性仅占7.9%。

别看互联网上常常有上述女程序员作为“珍稀动物”的自嘲,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撞上各种明里暗里的“天花板”。

集中体现在薪水上就是,无论是后端还是前端,女程序员的薪资均低于男程序员10%以上。

这不仅是一个悬殊的数字差距,也映射出高压的互联网工作环境长期以来对女性能力与需求的忽视。

但对这倾斜的“性别天平”习以为常的人们,或许不知道这样一个冷知识——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学科的多位关键人物都是女性。

1967年,《时尚COSMO》在一篇文章“The Computer Girls”中写道,“对女孩子来说计算机编程领域提供的工作比其他领域都多。”

1842年,数学家阿达·洛芙莱斯为分析机(早期计算机的雏形)编写了人类最早的计算机程序,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套“程序设计流程图”,以她而命名的“Ada语言”也沿用至今;

1945年,格蕾丝·赫柏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bug”的人,才把”bug”和”debug” 两个单词变成计算机专用词汇;

1968年,NASA工程师玛格丽特·汉密尔顿在阿波罗8号突发故障时,连夜奋战9小时写出新程序,才拯救了三位宇航员的生命。

越来越多女性榜样,造就了一段时间的女性程序员热潮。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欧美,编程还被看作是适合女孩子的工作。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与一叠阿波罗计划源代码资料的合影,是程序媛的经典瞬间。

但遗憾的是,就算有着足够多的从业人数,也没有让当时女性的劳动权益获得保障。

科学界有一个名词叫做“玛蒂尔达效应”,指很多女性科学家的成就未被历史赋予合理的地位的现象。

计算机界,就是“玛蒂尔达受害者”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比如人人都知道第一台通用型计算机“埃尼阿克”的鼎鼎大名。却鲜少知道研发过程都是男性硬件工程师把蓝图扔给6位顶尖女性程序员,才写出运算速度提升1000倍的计算机。

女科学家始终被认为是“辅助”,甚至和“埃尼阿克”的合影都是模特代拍,只为让照片显得更“美观”一些;

刚刚提到的NASA工程师玛格丽特的三位同事,更是被改编成了2017年的高分电影《隐藏人物》。

以此纪念七十年前,一群因为有色眼镜只能“屈居”地下室工作,却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黑人女性程序员。

在那些1970年代的论文致谢中,有59%的程序员都是女性,但获得署名的女性仅有7%。

而就算是纸面上的“歧视”已经被废除、互联网铺遍世界的21世纪,女性在专业和就业选择上的限制都未曾减少。

惊人的数据差,正在见证她们从软件工程领域逐步撤离的全过程。

02

谁把她们逼成了“隐藏人物”?

别看程序媛们早就习惯了自我调侃“秃头的富婆不好当”,但谈及女性软件工程师是如何“渐渐失语”的问题,还是没人能熟视无睹。

毕竟在这样一个强度大、变革快、高逻辑性的职业中,男性主导已经被默许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理所应当”。

而作为女性,通常被赋予的家庭职能无疑也成了隐形枷锁。

久而久之,如果“程序员”代表的是高薪与能力,那么“程序媛”则被“女性就是需要帮助”的刻板印象,平添了一份弱小与无助。

一张网络流传很久的“当女程序员遇到问题”的段子图,侧面反映出业内“女性一定需要帮助”的刻板印象。但实际职场中,这种“彼此帮助”也很少出现。

职场对女性的天然不信任,还体现在“兄弟文化”浓厚的互联网公司在团建、开荤段子等日常中对女性视若无睹。

比如一位华裔硅谷女性程序员在接受@硅星人的采访中提到,“经常有几个男同事凑在一起说荤段子,我一走近他们就笑着散开”。

甚至连IT界常被拿来做范例的“莱娜图”,也是一位裸体美女,足以见得话语权掌控在哪一方。

比起客观条件的禁锢,更难打破的束缚,则是在长久以往的社会观念上。

尽管我们的主流声音已经可以为女性科学家、科技从业者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欢喜赞叹,但落到更大范围内,女性却是从教育阶段就被这个行业推得越来越远了。

198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的女性入学比例是37%。30过去,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8%,主要原因是“内心形成了一种信念,即她们无法从事特定的职业”。

而对一出生就被说教“小姑娘不适合学理工科”的中国女孩来说,自己也是“理应”对计算机和数学表现得兴致索然的。

这种刻板印象在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干预下不断重复,又在人工智能时代得到加强,进而被大部分女性内化成自我规训。

就算能够坚持兴趣不放弃、撑过异性为主的学习生涯,想要顶着重重压力入行依然不易。

正如一位计算机女研究生的吐槽,社会对女博士、剩女的各种戏谑,或轻或重影响了外界对女性学术从业人员的看法,逼得不少人中途放弃。

电影《隐藏人物》中,NASA女性科学家凯瑟琳·约翰逊从男性上司手里接过粉笔,成为国际航天和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诞生了——

据微软曾对上万名欧洲女性的调查:一般从15岁开始,她们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兴趣开始下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该领域内缺乏女性榜样。

可相对地,女性程序员的真正上升通道却越来越狭窄,几乎入行就自带了“能力低下”的原罪,需要巨大的额外付出,也不一定能洗刷和自证。

结果就是出于大环境的压抑,想要打破行业性、结构性的壁垒,只靠女性个体成长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3

世界正在向更多普通人,

下一场“太阳雨”

比如令人心酸的现实是,在偏僻山村,很多对编程感兴趣的贫困女孩,连深入了解互联网工程的渠道都没有,更别踏入行业。

接触新兴科技的资源不断向男性、大城市倾斜,使得这个领域的多样性缺失得更加严重,逐渐与互联网的公平性背道而驰。

因此改变,永远是从给话语权弱的一方清除阻碍,发挥科技的普惠作用开始的。

在快手的最新官方主题宣传片《太阳雨》里,我就看到了一个女孩,如何从濒临失学的山村儿童成长为女性程序员的故事。

也是一组关于中国女性如何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打破束缚的故事。

虽然同龄孩子不断辍学,教室里的同学只能在叹气的老师面前,一个个减少。但唯有一个小姑娘,不愿意就此隔离于日新月异的世界。在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互联网”三个大字后,她就此立下信念要冲出山村看看。

考上大城市的高校后,更是坚定梦想要成为一名女性程序员改变世界。目的很简单,改变自己,也改变家中的另外两个女人。在山村的那些年,她看到了一生没有走出村子的母亲辛苦操劳,想要接触互联网新科技,但屡次被使用高门槛打击;也看到了一辈子没有上过学的奶奶,精通剪纸、手艺等传统手艺,却几乎过着与世隔绝般的生活;她们知道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跟上,只能默默地看着窗外,看向外面的世界。

一个女孩的成长,一个女人的生活,一个女性的一生,本该如此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直到快手的普及改变了一切,让一家三代女性和互联网新世界产生了奇妙碰撞。小姑娘在接受了系统性的软件工程教育后,对梦想越来越充满期待,最终真正成为了快手的一名技术工程师。她工作的平台因为从不给任何人设限,低门槛、高乐趣的短视频一下子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女性也轻松接受了;妈妈开始通过快手直播为家乡的玉米带货致富,看到热情网友叫自己“玉米西施”的评论,还会忍不住脸红;不识字的奶奶也开始天天玩快手,三下五除二就剪好精美窗花的那一刻,网友们的点赞大拇指立刻占满了整个屏幕,老人的笑容也就此绽放。

三代女性故事从上帝视角俯拍到平行视角平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的命运也在不断变化。变化,跨度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5年。每一个角色也都代表着千千万万和她们有着相似人生、遭遇过相似阻碍的普通女性。这便是这部短片叫做《太阳雨》的原因。人们常说,世间最公平的莫过于太阳。如今,科技正在突破之前“只为精英服务”的局限性,重新注意到了以往被忽略的“沉默大多数”。并伴随着智能设备和短视频的普及,化作“太阳雨”挥洒整个人间,大大缩短了普通人在互联网科技中的受益过程。

这种改变,不仅关于几位女性个体的人生选择,更象征着整个社会意识的进步。就像“华人AI女神”、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李飞飞,在一次有关女性参与科技的谈话中所说:“科技承载我们所看重的各种价值观,包括道德、偏见、公正或使用权。”一个文明的社会,一种真正向善的科技,从不会在使用难度、操作流程上,把大量老年、偏远、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摈弃在外;也不会为借用性别、阶层等名义,在所有人拥抱梦想的道路上设置任何壁垒。

而在快手品牌升级,slogan从“看见每一种生活”到“拥抱每一种生活”后。更是以这支让人耳目一新、又触动许久的品牌宣传片,告诉我们——无数曾经被遗忘、被抛弃的人们,正在快手揽获新的生命体验,寻找到朋友、实现梦想、惊喜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抱独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