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桥米源

   2020-07-02 门窗网sxxjymy8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02日 08时26分46秒
相关推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有好记性又不肯动笔,那就无话可说了。这阵子转的地方是多,听到的故事也不少,只是忘记的更快,别说几天前的事,就是刚听到的,转个身出了门说不定就忘了。脑瓜子就这个样,以前常因记不住人,闹出不少尴尬和误会,也为此得罪不少人。

当然啦,生活中也不是什么都需要记得那么清楚,好比出门听到点奇闻趣事,好奇一下很正常,但没必要都记得那么清楚,和看电影一样,乐趣在看的过程中。有的事情即使不记录一辈子也忘不了,刻意记录下的也许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需要的时候去翻一下。

京山桥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原产于京山县孙桥镇而得名,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可口不腻、喷香味美,早在明代就被御定为“贡米”。十几年前来京山时就听到过不少关于这米的故事,其中一条是说正宗的桥米产量很少,只有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和余家沙坡村之间的二三十亩地,成熟季节都有人把守,常人难以吃到。听起来觉得也很容易理解,和武夷山的大红袍情形差不多,正宗的就山崖下的六株茶树。说玄乎点,好地好水就那么大一块,想多也多不来。

相传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到此在这里用脚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形成的几十块田,而明朝嘉靖皇帝只吃这里出产的米。因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病虫,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和皇宫中添人减人的情形一致。人们觉得巧,将它取名为“巧米”,也因产地孙桥与此谐音,被叫成了“桥米”。春耕时节到孙桥镇转转,去到感受下这块风水宝地,感觉还有那么几分形象,这里背靠大洪山,自然形成的几道山冲,如果从高处看山冲和手指按的是差不多。

传说终归是传说,桥米在历史上作为朝贡皇帝的御米是不争的事实,产桥米的土地只有那二三十亩地也是有据可查。历史上桥米仅由何姓大户和蒋姓大户两家种植,尽管产量低,但因上缴贡米也获得朝廷给付的不菲的钱财。蒋家大户建有蒋家集,何姓大户修有何家大院,专门负责征收贡米的黄姓大户更造有黄家岭庄园,不过时过境迁,经历长年战乱和文革,这些古建族群如今已不见踪影,只有遗址上散落在农家的部分石雕。

蒋姓种植的桥米地方叫蒋家大堰,也就是现在的“桥米源”,何家种植的地方叫“泥巴堰亢”,地形均为南北冈陵走势,这里的土质与别处的不一样,资料显示,两处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微量元素明显优于周围其他产田。桥米田最古老的原生稻种叫做“洋西早”,听说正是这“洋西早”征服了嘉靖皇帝。“洋西早”成熟时能长到半人高,容易倒伏,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出米率也低,一般亩产不到200公斤。

真正的桥米味道如何,很多种植的农户也不见得清楚,据县志记载,当时朝廷限量种植,每户只允许种二三斗田,官府还要派人看守,收获时要如数上缴。“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如今的桥米大家都能吃到,不过此“桥米”已非彼“桥米”,包括这蒋家大堰泥巴堰亢的农家。

昔日的地主大院已被农家小院取代,屋脚不对称的石条石墩是盖房时主人从田间地头捡来的。当年房子只要雕花好看的东西都被当做“腐朽”烧毁,烧不掉的石雕充当大坝沟渠的地基。如今的“桥米”是孙桥镇、京山县域内大米的统称,再不仅仅是蒋家大堰泥巴堰亢的二三十亩地。当年的“洋西早”已被“鉴真2号”取代,化肥农药的使用让亩产也提升到千斤,当然换之而来的价格上也和普通大米一致了。

不管怎么说,原产地的桥米我还是想尝尝。尽管也想象的出来,不会和市面上的有多大区别,既然找到这里了,我有空就会来看看,看插秧,看成长,看着收割,然后买些稻谷回去自个找个加工厂打米。

泥巴堰亢向东两三里路是青树岭,那里有张文秋的故居,回程时去逛了逛,路很不错还有路灯,和吴家老屋差不多,保留旧貌的老屋和周围新建的房子显得不搭。村里有很多成熟的樱桃,有吃的,也懒得去后山找传说中的几处滋润桥米的山泉,因为关系不大,蒋家大堰的水是靠天。(感谢博主狼之天下的照片和素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