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仇视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而非日本人民。我们不能让上世纪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转嫁到现在的日本人身上,这至少是不公平的。这里我们不谈政治谈经济,上个月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使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而这对誉满全球的日本制造业意味着什么呢?从灾难的本身出发,笔者无疑对日本人民是同情的。但是,纯粹从经济的角度上看,日本这次地震、海啸、核泄漏等一连串自然灾难,对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有利,它将促使日本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中国。
四因素制约,日本制造业被迫转移
从表面上看,日本海啸仅仅是个自然灾害,死亡人数远没有中国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多。但是细想起来,这一次海啸造成的次生灾害程度和延续时间,却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和预期。
首先,地震和海啸过后,日本岛内的汽车工业、食品、海洋制品、电子工业等众多行业会遭受重创,未来三至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日本相关产品很难出口国外。其次,教育、旅游等与外国人有直接联系的行业也将难以维持。试想,这几个行业的产业链断裂之后,这些人如何生存?一旦这个链条卡住,整个行业根本就玩不转,很多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此外,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紧缺的国家,核能是日本的能源支柱行业。这次海啸破坏的日本核设施能恢复多少?恢复不了的份额用什么来填补?不论是对日本人还是外国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日本重新建核施设,哪一个地区还敢承建?能源短缺,对日本经济来说,等于人体供血不足,身体机能必然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人才问题。由于日本岛严重的核污染,很多人才和资本会大量撤离这个是非之地。出于稳定民众心理的需要,检测机构及专家虽然有可能会发出权威的“无危险”报告,但是,除日本岛内的大和民族外,全球精英还有多少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而与日本人“同甘苦共患难呢?”
资本问题是日本马上就要面对的困难。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日本算是比较活跃的。外来资本看重的是怎样赚钱,有这么多“玩不转”的“卡壳”问题,全球资本还敢来日本“玩”吗?日本发生海啸后,有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在企业的经济交往中,凡日本企业欠外国企业的钱,人家马上追着要债,生怕企业倒闭了找不到人;凡外国企业欠日本企业的钱,信誉差一点的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还款时间,看日本伙伴还能撑多久。这样,在“上吐下泄”的困局下,日本企业倒闭、转移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笔者断言,人才外流、资本外流肯定会引发日本制造业转移。 如果还有怀疑,请看下列事实:有报道称:在地震后的短短一个多月里,日本制造业脆弱的供应链宛如神经纤维一般,将地震之痛传导至各行各业。由于库存消耗殆尽而供应不济,全球制造业刚步入震后“低谷”。
汽车及电子工业率先转移
在美国,日本三大汽车巨头的海外基地危机逼近。其中,日产的北美工厂已全线关停,而丰田拟于4 月下旬暂停这一区域的生产线。与此同时,美国福特汽车正遭遇史无前例的“漆荒”,其经典“黑礼服色”车款已经断货,原因在于缺少一种金属颜料,而该生产厂商“不幸”地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疏散区内。
近20年来,日本制造业呈现“空心化”趋势,装配工厂早已陆续迁往世界各地,留驻本岛的大多为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厂、研发中心等。后者位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最高端,而此次受灾最重的宫城、岩手等县是汽车及电子产业的大本营。
5月初,停工的全球汽车产能可能达到1/3。电子产业的恢复情况同样不容乐观。4 月7 日,佳能、尼康、富士通、东京电子等企业旗下的部分工厂因余震再度延迟复工。此外,东京电力公司的节电计划也影响了日本零部件企业的“复工”日期。
于是,寻找日本产品的替代商成了国外汽车厂商近期最头疼的工作。然而,寻找替代品并非易事。因为一个成熟车型的研发周期是2~3年。整车3万多个零部件,均经过复杂而精确的实验验证,而更换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整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