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楼市步入新常态 地方将推出救市政策

   2020-07-11 门窗幕墙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1日 05时05分39秒

2014年末,一直处于颓势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阵躁动:CREIS中指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主要城市成交面积迎来新高,环比增长21.22%,同比2013年也增长9.79%。这一爆发性增长,被外界认为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筑底结束。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上升只是因部分特殊原因造成,并不能看做完成筑底。

不管筑底是否完成,2015年将在2014年楼市大转折之后,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之下,行政性管制政策将全面退出、地方救市政策也将续演松绑的故事,房地产企业的去库存和跨界转型将贯穿这一年,市场也将在全面分化中进入中速增长。同时,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明显上升。

政策恢复常态忙松绑

2014年,房地产政策一改过去限购、限贷、限价等全面束缚,回归市场主导常态。截至目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三亚5个城市仍存限购政策外,其余全面解除。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工作会更加确定了政策“空挡”,首次在2015年重点工作中,也是8年来首次未提“房地产调控”、“限购”两个牵动行业命运的关键词,意味着2015年中央层面不会对楼市进行大力度调控。

但值得注意的是,“空挡”不意味着政策缺失。在为避免房地产硬着陆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将加速推出更多的救市政策。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一、二线城市房价的继续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调控政策的主方向向支持住房消费转变,仍在坚守限购的五个城市有望全面放开。中央和地方也有望继续推出救市政策。”

的确,在2014最后一天,北京就发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北京住房公积金实行新政,购买政策性住房或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最高额度上调至120万元。这意味着,基准利率下,与商贷相比,公积金贷款120万30年总共可少缴利息三十余万。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线城市首个明显救市政策,也更为一线松绑行政性限制政策开了口子。

事实上,中央在市场继续下探的背景下,早已开始有了动作。2014年9月30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扶植购房刚性需求,首套认定实行“认贷不认房”,不再以家庭拥有的房屋数量来认定,二套房购买家庭只要还清首套贷款,再次贷款也将按照首套房。10月9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地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今后职工连续缴存6个月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公积金将实现异地互认。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再次强调促进住房消费,放松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与此同时,地方也采用补贴、减税、落户等政策救市。

原华远地产任志强认为,地方政府财政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降息、降准等金融政策再次放松指日可待。例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是房地产上游,家电、家装、建材等是房地产下游,相关40个行业中在房地产下滑中都处于下滑趋势。“投资在GDP之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大概占到48%,但房地产的下滑,大约影响了GDP至少0.3个百分点。”

房企抓紧去库存转型求生机

CRIC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139家房企存货达2.23万亿元,环比上升5%。其中,4家大房企存货环比微增3%;15家中型房企存货较年初上升了25%;120家小房企增幅居中。部分库存消化周期超18个月、同比涨幅超1倍的房企包括:大名城涨128%至26.36个月,苏宁环球涨154%至22.57个月,深振业同比增长135%至18.53个月。

与此同时,中金公司近期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很多房企的土地储备规模较大。例如,万科的土地储备规模为10000万平方米,保利为7660万平方米,恒大为15100万平方米。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目前房产预售的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例是近几年最低的水平,不到10%。最高点的时候,大体预售和销售的房屋的比例是16%,说明在建房屋中90%未卖出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