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艰难爬坡沙钢2300万吨订单排到年底

   2020-07-11 门窗幕墙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1日 08时55分00秒
粗钢产量2320万吨、销售收入1452亿元、利税148亿元,这是我省最大的工业企业沙钢集团2008年交出的"成绩单"。今年头2个月,在钢铁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沙钢产销率继续保持100%,这在国内大型钢企中堪称绝无仅有。 为何风景这边独好?近日,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们有合理的产品结构,一流的技术装备,领先的成本优势。最根本一条,我们尊重国情,研究市场,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在变化前求变,赢得市场"主动权" 从7000元/吨到3000元/吨,这是去年国内钢材价格的下降曲线。市场行情风云突变,使钢铁行业遭受重创。 但敏锐的市场"嗅觉",让沙钢在危机前抢得"先机"。早在去年四五月份,在钢价一路攀升、行情火爆的时候,沈文荣就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超额利润不会持续太久。从5月份开始,沙钢开始大规模清理库存,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回笼资金数十亿元。 "危机来了才应对,肯定来不及。但怎样才能抢在前面应对?我们的体会是,企业要发展,就要贴近市场开发产品。不研究市场,不研究国情,怎么行?"在沈文荣看来,中国仍处于基础建设大发展时期,这就是国情;国家4万亿用于扩大内需,很大部分用于基建,体现在钢材上就是建筑用线材,这就是市场。 正是基于对国情的准确认识和对市场的深刻分析,沙钢几年前上马高端宽厚板项目时,特意保留了120万吨方坯组用于生产普通线材。这个曾让不少同行难以理解的决定,在危急时刻顿显"英雄本色"。 因为长短流程结合、长材板材结合,使得沙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既可以生产高端宽厚板、热轧板卷,又可以生产中低端建材、线材的钢企,产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当国家开出4万亿投资大订单时,沙钢的机会来了。 "沙钢至今产销平衡,没有减产。现在我们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全部是款到发货,彻底零库存。"手里握有2300多万吨的满额订单,沈文荣信心十足。 在"拿来"中创新,掌握市场"话语权" 在沙钢集团的沙景宽厚板厂,记者看到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2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一个个火红的板坯,经过一道道碾压,最后变成一块块价值不菲的宽厚板。沙钢集团党委副书记陈晓东介绍,这条生产线的技术,集聚了11项全国第一。 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日之功。沙钢近几年对技术装备和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始终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仅技改投入这一项就超过300亿元。技术优势,厚积薄发。沙钢在短短半年内成功研制出用于"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的X80管线钢,让此前宣称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时间的韩国同行大跌眼镜。 在沙钢,砸巨资购买设备、引进技术绝不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他们认为,要在技术上确立领跑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提升。可以说,沙钢引进每一个国外先进设备时,都融入了自己的东西。 在建设650万吨炼铁炼钢项目时,沙钢自主研发并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采用了从炼铁到炼钢"一包到底"的生产新工艺,减去了中间的鱼雷罐车和混铁炉装置,从而减少了因铁水倒包引起的热量损失,极大地节约了能源。 还有电转炉,别的厂都是用来专炼废钢,而沙钢的电转炉既可以炼废钢,也可以炼铁水,哪个价格低就以哪个为原料。现在市场上废钢价低量多,就大量"吃进"废钢,节省成本。 在降本上发力,培育市场"领导权" 去年底,沙钢搞了一个"大动作":给上万名员工每人月薪增加500元,使集团人均年收入提高到近4万元。在不少企业减产裁员的时候,沙钢逆势加薪,需要的不仅是豪气,更是实力。沙钢的实力,正源于其遥遥领先的成本优势。 沙钢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是全国第一,吨钢工资成本控制能力同样是全国第一。去年沙钢人均钢产量近1000吨,和国际接轨,但吨钢工资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可见一斑。沈文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利润高时,一吨钢能赚1000多元,几十元人工成本无足轻重;但现在利润空间小了,甚至还要亏损,几十元的优势就放大了。" 工厂建在长江边,使沙钢天然具备了物流成本优势。沙钢自己的码头年吞吐量达5000多万吨,员工却只有600多人。产品从码头到上海,每吨只要40元,进中西部也只要200多元。从澳大利亚运来的矿石,也可以直接进入工厂码头。目前,沙钢正计划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组建自己的运输船队,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成本。 还有原材料掌控带来的成本优势。沙钢正在部署原料供应全球战略,拉长产业链向上游挺进。在国外,沙钢在澳大利亚分别参股和控股两家矿产公司,储备了10亿吨的矿产资源;在国内,沙钢在山东、山西等地建起了自己的焦炭和煤基地,确保原料长期稳定供应。 前两年,沙钢兼并重组淮钢等多家钢企,目前正按照集团化要求,统一采购和销售,通过深度整合降低成本,加大盈利空间,提高竞争力。沈文荣表示,最近国家出台了振兴钢铁行业规划,鼓励钢企联合重组,沙钢要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对优势互补的企业,有选择性地实施收购兼并重组,提高效益,确保未来5年规模翻一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