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推动林产品可持续贸易不懈努力

   2020-07-11 门窗幕墙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1日 09时05分36秒
中国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   近十几年来,中国林产品已形成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木材、松香、经济林为龙头的传统产品得到巩固,以竹产业、花卉培育业、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新兴产品蓬勃发展。全国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人造板、家具和松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纸和纸板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松节油、紫胶、木地板产量居世界前三位,经济林产品和花卉的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   近年来,在中国林业产业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下,林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总额为64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其中,出口额为319亿美元,增长21%;进口额为324亿美元,增长25%。   中国进口的主要大宗林产品为原木、锯材、人造板、木浆及废纸、纸及纸制品、食用水果和坚果等。   中国出口的主要大宗林产品为家具、纸制品、小木制品、人造板等。   中国拥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执法体系作保障   中国拥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即木材采伐需要采伐限额,采伐下来的木材需要木材运输证,木材加工需要加工许可证;执法方面,各地均有木材检查站,还有森林警察及武装警察协助管理和控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木材和林产品进口方面,中国有严格的监管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中国政府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共同对木材及林产品进口实施监管,并共同打击不法行为。   同时,企业是木材生产和经营的直接主体,对解决非法采伐问题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推动企业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宣传介绍,加强企业对非法采伐问题危害性和严重性的认识,从企业自身提高防范非法采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制定相关规则,规范企业木材生产和经营行为,杜绝非法采伐问题的发生。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遏制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   中国政府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的立场是坚定的,并为此积极参加多边双边交流合作,相继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并积极参加相关国际进程和会议。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保护森林资源,遏制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活动的根本。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森林的需求不同,把加强森林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和群众增收、社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去综合分析研究非法采伐的成因、后果,以及从根本上遏制木材非法采伐的措施。   作为木材消费大国,中国非常关注木材生产国,特别是向中国出口木材国家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一些国家保护和合理开发森林资源。   --对东盟及非洲、大洋洲一些木材生产国提供人员培训,加强这些国家森林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帮助周边一些贫穷国家恢复森林资源,鼓励中国企业在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开展造林和毒品替代种植,主要目的是解决当地居民生计问题,减缓和避免天然、原始森林的破坏;2007年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引导规范中国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营培育森林。   --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方面倡导互惠互利、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要求中国企业严格按照资源国的法律法规从事森林采伐、更新和加工;同时,积极与这些国家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及科技交流等全方位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合作打击非法采伐。如与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打击非法采伐备忘录,建立了打击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双边论坛,积极参加亚洲、欧洲和北亚森林执法与行政管理区域进程,目的就是与大家共享中国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经验,促进全球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同时,中国还在和澳大利亚、欧盟、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在此领域探讨开展合作,共同为全球森林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重视与国际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对促进林产品可持续贸易和打击非法采伐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森林趋势等进行有效合作。   非法采伐问题发生的本质是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不力。因此,不论是木材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应对维护全球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