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业内人士称,从此轮金融危机中钢企的应对措施来看,企业一般会根据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基本包括优化产品结构、减产、延缓投资计划、裁员等。而如果危机继续蔓延下去,不排除全球范围内的钢铁企业以并购甚至破产来面对危机。钢铁企业的形势好坏会给其下游的钢结构企业带来一定影响,至于影响到何种程度,还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每家钢铁公司都在寻求降低成本。从有具体计划公布的大型钢企来看,内部降低成本的力度都较大。调整产品结构,消减亏损产品的生产,适当扩大高附加值或者盈利产品生产,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国内钢企也普遍采用了这一措施来应对目前的市场状况。国内钢企的能耗水平、技术水平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唐钢的14项应对措施中,提出了节约财务费用、压缩可控费用、进一步优化物流、以销定产、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武钢也提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等10项措施,并提出"无合同不生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款不到不发货"的原则进行生产调整。在品种结构调整方面,自下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开始调整以来,各类钢材品种由于市场环境不同,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也有差别,因而品种的盈利能力也不尽相同。热轧卷材在8月份就出现快速下跌,价格基本与螺纹钢相同,盈利能力明显回落。而在中厚板产品中,10月份之前船板等品种的价格下跌幅度比普板小,盈利水平更高。国内钢企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品种的变化做出调整。邯钢就采取按照产品的盈利水平安排生产的措施,10月份,邯钢确保盈利水平最高的中板产量达到16万吨,盈利水平次高的深加工产品产量比9月提高20%,同时限制盈利水平低的线棒材和热轧卷板产量。在下游需求全面下滑的前提下,钢企的供应也必须要进行调整。在钢企减产初期,都希望能通过适当减少产量供应来维持价格的平稳,保持企业的利润水平,此时钢企的减产可以说是主动减产保价。而随着危机的深入,主动减产无法维持钢材价格的平稳,钢价不断下跌后甚至低于企业生产成本,此时企业减产是为减少损失的被动减产。 另一位专家称,低迷的钢铁市场并没有影响到钢结构行业,与钢铁企业的减产或停产甚至关闭相反的是钢构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以钢结构建筑为例,国内许多钢构企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中小钢构企业投入灾区公共设施建设中,竞争力没有被削弱。现在很多业外人士对钢结构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但总的来说,钢结构现阶段应该是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 向本地区同行和终端客户散布谣言,诋毁企业 对本地区同行和终端客户散布谣言,会导致信息不充分的同行业经销商对企业产生疑问,为企业重新寻找经销商设置障碍。对商场超市的大客户进行负面宣传,易使企业的产品在该地区面临信用危机,不明真相的客户往往会选择与企业保持距离降低风险。这会导致企业的产品在长时期内面临被整个地区冷冻的危险,致使新的经销商很难开展工作。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的消费和发展有所减缓,这种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越来越强烈。但钢结构企业仍有许多机遇。国内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装备、出口价格、质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受其他>其他>其他经济影响不会太大。另外,比如公共建筑、车站、码头、飞机场包括影剧院等建设方面政府对钢结构企业给予扶持。钢结构市场总体保持平衡的发展状态。 我国的钢结构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出口构件、整套设备以及进行工程承包。今年,我国某企业承建投资35亿元国外工程项目,从建筑方案最后到施工,整个施工建设的总体进展顺利。我国现在钢结构水平和能力已得到了世界钢结构行业的认可。我国一些标志性建筑和场馆都是国外提供方案然后我们自己来完善,以中国的传统理念设计成为中国的特色建筑。我国建筑设计以传统风格的居多,有独特创意的设计很少,与国外的风格和理念还有差距。 我国钢结构市场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2%降到现在的5%,给许多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企业进一步发挥优势度过难关。国外钢结构企业进入我国已经有20年,美国、澳大利亚以轻钢为主,他们的设计软件主体技术比较先进,经过这十几年的学习,我们的设计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政府已投入资金与产业技术政策支持钢铁行业的发展,随着钢铁行业的逐步规范,大概十几年后我国的钢铁和钢结构企业会规范化。现在由于造船、汽车制造业的萧条,大量钢材卖不出去。钢材企业同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在材料与制作方面受国际市场限制。钢铁的价格降低了,钢结构企业的成本会有所降低,钢结构价格会基本稳定。钢结构企业未来不会受到影响。钢结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钢构市场迅速增大,对钢结构用钢需求日趋增长。但是,国家抑制钢铁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国内钢材市场总量平衡依靠大量出口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出口需求的减弱,钢铁产品的回流,将会对国内钢材供需市场形成较大压力。所以必须加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力度,促进钢铁与钢结构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国内的钢结构企业应正视目前的经济形势,适时进行调整,在国家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政策下,抓住时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