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产业出台四大措施应对金融危机3

   2020-07-11 门窗幕墙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1日 09时48分36秒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人工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杨树和桉树等速生丰产林面积已发展为世界第一。随着人造板及实木复合地板业的发展,我们将鼓励广大企业通过先进工艺将杨树、桉树等商品价值低的速生丰产材加工转换成高档木制产品,大大提高了速生丰产林的经济效益和林产品的附加值。木材属可再生资源,具有石油、矿产等可用竭资源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木(竹)材充分利用与资源大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人造板类产品除极少数涉及濒危树种应予以严格限制发展外,大部分是将三剩物、次小薪材等废料和价值较低的速生材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林产品,不属于"两高一资"产品范围,是国家鼓励发展和出口的。 尽管面临一定的困难,国家林业局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政策,从金融、原材料和产品市场等方面支持林业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树立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的理念,加强监督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增强企业活力,度过难关。同时,也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林业产业一定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据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林产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早、打击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而美国又是我国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对美国出口占我国林产品出口额的近30%。作为林产品消费大户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不景气,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产品的对外贸易。可以说,我国林产品贸易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受到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愈发加重。2008年1-10月份,我国林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速明显放缓。1-10月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与去年同期增幅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1-10月出口增长8.7%,几年来首次为1位数增长,与去年同期增幅相比也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10月份,林产品进、出口额分别为31.54亿美元、26.67亿美元,环比下降了4.83%和11.59%,呈现双下降。 由于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下降,原材料的价格也逐月走低。通过对常用树种8月和11月吉林木材市?的价格下降4.4%,白桦下降15.3%,落叶松下降15.2%,桉木下降12.3%。福建漳州地区巨尾桉已经由9月份的660元/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500元/立方米,降幅达到甚至超过25%。杨木单板价格下降16.7%,桉木单板价格下降12.1%。 据林产工业协会估测,目前我国木材加工类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为20-25%。 林产工业企业受冲击较大,开工率下降,效益下滑。木材加工及人造板制造、木竹家具制造、木竹浆造纸等行业发展放缓,这些行业产值所占整个林业产业比重高达39%以上,其发展速度放慢,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影响也最大。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和木地板等众多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出现倒闭。目前,我国胶合板企业有50%以上停产,地板企业也有20%面临困境,木材初加工企业更是近65%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位居林业产业总产值前十位的省区中,广东、浙江、山东和四川首次出现负增长,福建、湖南和河北三省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下。上述七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03%,七个省近五年的平均增速高达21.74%,发展速度出现负增长,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据测算,我国仅人造板及其相关产业就有35000家企业(2007年产量8839万立方米),直接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间接带动造林等农村劳动力约3500万人就业。其中出口2847万立方米,占总产量32%,带动约1440万人就业。人造板产品每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14.4万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较高,而且是双重依存。一是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007年我国进口原木3709万立方米,加上进口木浆、纸制品以及废纸等林产品折合原木约1.8亿立方米,占我国木材消费总量的47%。二是经济对外依存度高。2007年我国林产品外贸总额为64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35%,其中出口319亿美元,相当于17%。较高的出口依存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国内林业产业与国际市场需求的联动性很强。在这一条件下,全球经济形势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从近几年我国林产品出口市场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和韩国,集中了55%的我国林产品出口份额。也就是说,我国林业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