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玻璃深加工产业变强1

   2020-07-11 门窗幕墙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1日 09时52分11秒
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回首这段历史,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发生在身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产业领域的一个缩影,我国深加工玻璃行业的发展也充分代表和印证了这一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 巨大成就喜人心 深加工玻璃以平板玻璃为主要原材料,它的发展也是随着我国平板玻璃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玻璃工业属基础的原材料工业,与经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玻璃的需求增速越大。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给原来比较落后的玻璃工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从1981年我国第一条洛阳浮法玻璃通过验收,我国平板玻璃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目前,我国平板玻璃生产线的数量和年总产量已经连续19年位居世界第一。 平板玻璃产业的发展为深加工玻璃提供了绝好的基础和机遇。虽然我国深加工玻璃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玻璃的安全性、节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及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政策法规的推动,深加工玻璃发展迅速,特别是安全玻璃和节能玻璃,每年的增速都超过30%。在30年前,我国的深加工玻璃企业仅有寥寥数十家,而且基本都是垂直吊挂方式生产的小钢化玻璃厂。到今天,我国中空、钢化等深加工玻璃生产企业初步统计已超过4000家,钢化玻璃和中空玻璃年产量接近2亿平方米,镀膜玻璃接近1亿平方米,夹层玻璃近5000万平方米。我国深加工玻璃比例已占原片玻璃的30%左右,到2006年深加工玻璃工业总产值已首次超过平板玻璃,达到369.98亿元。 在深加工玻璃领域,建筑及室内装饰用玻璃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汽车玻璃和电子玻璃。近几年,我国房地产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住宅和公共及工业建筑20亿平方米,再加上400亿平方米保有量的维修改造,带动了对建筑玻璃及装饰玻璃如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等的强劲需求。其中,节能的中空玻璃随着能源日益紧张,应用量越来越大,已成为深加工玻璃增长最快的品种。目前,国内新建公共建筑80%以上都使用了中空玻璃,城镇的新建民用建筑40%以上也使用了中空玻璃。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Low-E中空玻璃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人均GDP在600~800美元/时,住宅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期,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61美元,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建筑对深加工玻璃行业的巨大拉动将会在未来几年持续作用。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对汽车玻璃消费提供了强力保证。未来数十年,我国汽车工业都将处于相对高速的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深加工玻璃需求市场。 太阳能玻璃是我国玻璃产业的一个新兴产品,它主要是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的。2006年,全球太阳能玻璃总需求量约3000万平方米。在我国,仅光伏领域太阳能玻璃的需求量2010年就将达到2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玻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我国的太阳能玻璃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猛发展阶段。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我国已成为世界范围最大的太阳能玻璃生产和加工基地。 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超薄功能玻璃的生产和加工。应用于各类液晶显示器、滤光片、计算机用光盘、磁盘的ITO导电膜基片,是电子产业的重要材料。目前,我国已有60多条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可年加工5000万平方米超薄玻璃基片。 展望未来,我国深加工玻璃将继续保持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并将呈现如下特点。 1.深加工玻璃比例将进一步扩大。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玻璃深加工率仍然偏低。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持续走强,深加工玻璃用量和加工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2.节能产品将成为建筑玻璃主流。作为节能制品的中空玻璃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主流建筑玻璃,广泛普及应用。但目前在国内既有建筑物上采用中空玻璃的不到10%,采用镀膜中空玻璃的不到全部中空玻璃的10%。 随着世界范围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节能降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其中,建筑节能特别是门窗的节能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的正式实施标志着节能门窗、节能玻璃产品的应用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政策和经济水平的双重拉动将迅速扩大我国节能建筑玻璃的推广步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