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牌者10%------ 90%"做"商标卖产品冒牌者难长久 目前,行业到了5%的企业占有95%的市场份额吗?当然没有,木门目前的形势是的战国时期,"2:8"法则(20%的企业占有80%的份额)也不适用,其也许只适应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在国内木门行业中,有这样一种说法:"3:3:3:1"现象当道,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就是30%在做商标,30%卖产品,30%既做商标又卖产品,剩下10%做什么?是真正在努力做品牌的人,是树民族品牌的一部分企业。比如,2006木门30强的红塔、润成、孟氏、天河、梦天等,当然还有一些知名企业,都扛起塑造民族品牌的大旗。 事实上,自2005年上半年以来,京津唐地区木门商标快速增多,木门有注册商标的,也有没有进行注册的,就费用来讲,南北方有差异,北京商标注册在1000元左右,深圳在1800~2000元左右,所以有的在南方如深圳企业的老板,顺便(如参展)就在北京注册的。其实,脍炙人口、富有特色的商标,是未来成就知名品牌的条件,就怕几年后"做滥"了就换,随意性大,无长远规划,完全是立个牌子"销售"货物,有的还不注册,以这个高度与境界,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可想而知。目前,木门在品牌方面还没有像强化地板,像欧典这样的全国品牌,木门全国性品牌还没有,区域性品牌有一些。现在有的企业也有小富既安的思想,认为有没有品牌没有关系。当然,也有利用对"品牌"的崇尚,欺骗消费者的。 有一位精装房买家讲述了其经历,2004年他购买了一套精装房,当时开发商宣称,所有木门均是从德国进口的知名品牌,单价在10000元以上,并向他出示了木门进口报关单据。但一年之后,"进口"木门却出现了门体变形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是海关的报关单有假,仍然是木门本身"冒牌"仿造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有"报关单"并不意味着现楼当中的木门100%都是"外国血统"。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次进口的报关单被多次当作证据使用,这是不少开发商或者供货商采用的手段。 当然,关键之处在于,开发商或者供货商确实从海外进口了一批"血统纯正"的"进口木门",可能是10套,也可能是50套,但总量通常不会太大,其目的并非是用于实楼当中,而是运用到样板间的设计和装修当中,同时作为仿制的蓝本,为日后的"仿造-冒牌"作好准备。仿造、冒牌,到底为企业带来多大利润?多大损害?相信这对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不是个问题,但对于投机的企业,可能是永远的"诱惑",也会最终掉进自己制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