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忠:对水泥行业“压减过剩产能”的理解

   2020-07-13 聪慧网sxxjymy6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3日 23时10分29秒

           水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阻碍着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效益企稳,预计2016年末,水泥行业的实际熟料产能将达到21亿吨,而“十三五”期间,年平均熟料需求预计13亿吨,熟料产能的利用率仅62%。产业集中度方面,即使今年“两材合并”、金隅(305元/吨,0%)收购冀东(289.33元/吨,0%)、华新(350元/吨,0.96%)拉法基(296元/吨,0%)瑞安合并,全国前10家大企业熟料的产业集中度仅占全国57%,而以省区市场划分的区域市场集中度指标来考核,前2家主导企业熟料市场集中度达到70%以上的除了黑龙江省外,其余都没达到。因此,“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要实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关键是要去产能和提高区域市场集中度,也只有这样,行业结构调整才能进行下去,企业效益才能稳定。

      今年5月,国办发34文件对水泥行业明确要求完成“压减过剩产能”任务,就“压减过剩产能”,文件给出了四项措施: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联合重组、推行错峰生产。如何正确理解“压减过剩产能”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符合市场规律的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或细则是当务之急,因为“十三五”的第一个年头马上就要过去了。否则,34号文件再好,也只是纸面文章,像过去涉及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38号文件、41号文件一样,产能连年化解连年增长,项目严禁新建连年新建。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是一个体系,国办发34文件是一个行业结构调整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有具体的一系列的实施细则配套才能贯彻落实,行业政策不能只有一个大脑袋,而没有手脚,如何操作?因此,正确理解“压减过剩产能”政策,有助于我们水泥企业和政策制订者更好地贯彻落实产业政策,尤其是企业领导人从政策发展层面去制订和修正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指导企业的市场行为。

      一、对“严禁新增产能”的理解与执行

      “严禁新增产能”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是严禁新建水泥投资项目。新建项目不禁止,“压减过剩产能”就无从谈起。任何政府部门再核准或准入新建水泥投资项目都是在支持新增产能。严禁新增产能也应该包括“等量置换”政策。“等量置换”不是“压减过剩产能”,实际“等量置换”政策执行的结果多数是新增产能。

      第二,以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名义新建熟料生产线也是新增产能,违背“压减过剩产能”政策,任何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都必须利用现有的熟料生产线开展。

      第三,严禁假借节能技术改造名义,采用更换或扩大水泥窑经、异地搬迁建设方式,大幅提高熟料产能。

      第四,严禁和彻查采取“移花接木”手段,甚至假借煅烧非矿产品名义新建水泥窑项目。

      第五,还要严禁地方政府随便核准新建水泥粉磨站项目。3200多家水泥企业近2500家是水泥粉磨站,新增了水泥产能,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和产品质量隐患。

      以上五种行为都是直接、间接、变相新增产能,是违背“压减过剩产能”政策的。

      执行“严禁新增产能”政策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不得核准任何形式的新增过剩产能的水泥投资项目,对造假项目要打假,对违规建设项目要清理公示;

      二是水泥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带头执行34号文件规定,不得再有投资新建水泥项目,将投资转向市场整合、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境外市场开拓;

      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和重视社会舆论监督。行业协会要将“不得违规投资新增产能项目”列入行业自律公约中,对违规建设项目,协会要联合社会媒体进行曝光,支持政府部门严肃查处违规作假项目,支持对违规核准项目的政府部门和领导人进行行政问责。

      严禁新增产能并不表示今后不能投资新建水泥项目,从世界水泥发展史来看,现在的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至少可以延续20年以上,除非近期在水泥窑热工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带来更加节能和环保的技术变革,那就是新一轮的新技术取代落后技术的全面更新建设时期。

      二、对“淘汰落后产能”的理解与执行

      “淘汰落后产能”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劣势企业产能;二是通过政策引导使过剩产能退出市场。“落后产能”的概念应包含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和企业管理效益落后。淘汰的结果是实现“压减过剩产能”。

      现在的水泥企业除了生产线规模有大小之别,98%都是采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要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有两个:

责任编辑:陈旭

上一页12下一页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