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无期谁之过?”5月31日,上海有位钢贸商在《钢市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年的钢材市场库存不是最大的、成交不是最差的、‘倒挂’却是最多的”,持续的“倒挂”,后期的钢价也不可能再跌了,否则钢贸商可亏惨了。
确实,钢材市场呈现的价格长期“倒挂”局面,让众多钢贸企业经营者深感无奈和不安。一位钢贸公司老总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现在上海地区的二级螺纹钢市场销售价格在4800元/吨,而钢厂的出厂价格则比市场销售价格高,贸易商的进货成本最少也有4900元/吨,“倒挂”100元/吨,而有些钢厂的出厂价格更高,如在华东地区有家钢厂出台的6月上旬二级螺纹钢出厂价格4980元/吨,比目前上海的销售价格高出180元/吨,还不包括运费,如此严重的“倒挂”,钢材代理商销一吨则亏一吨,这样的生意还怎么做啊。
这位钢老板说现在只能向钢厂减少订货量,他公司原先每月从一家钢厂长期订货10000吨,现在减少到4000吨,“后面的订货情况再看,如果价格继续‘倒挂’下去,还将继续减少从钢厂的订货量。”
那么,什么会出现钢价的“倒挂”现象,而且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对此,一些钢贸公司老总认为形成钢价长期“倒挂”局面,从深层次来看,是目前我国钢铁业和钢材流通业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公正的钢材价格定价机制,没有严格的钢材价格监管机制,钢材出厂价格的涨跌,随意性很大。有的都是钢厂销售部门某位处长或副总确定的,且总是想把价格订得高一些,“求高不求低”,“订不掉再降也不迟”;而有的钢厂的出厂价格频繁调整,从一个月一定价,变成一旬一定价,甚至每周一定位,市场价格还没有涨起来,钢厂出厂价格却涨了起来,总比市领涨一步,那么价格的“倒挂”现象始终存在。
从市场经济的深层次来探讨,钢材价格的长期“倒挂”,是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表现。如今我国在体制、机制上,还缺乏对利益主体监管的有效手段,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一些利益主体尚未实施有效的监管。比如商业利润的来源,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来认为,它根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是产业部门因为商业部门替它销售商品而依据平均利润率让渡给商业部门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就是称之为让渡商业利润论。而价格的“倒挂”,显然与这一理论相悖的。
钢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价格的涨跌涉及到众多行业,事关民生,不宜频繁波动,大涨大跌,应以稳定为好。而时下,在钢材的定价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公正的定价机制,没有必要的听证会制度,没有一个部分进行监管,导致“倒挂”现象长期存在,也无人过问。
那么,钢价的持续“倒挂”对钢材市场有什么影响呢?一些钢贸公司的经营者认为,价格的“倒挂”,其实对钢厂的生产经营和对钢市的平稳运行都不不利的,由于价格“倒挂”蚕食上游经销商的利益,打击经销商代理产品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造成一级代理权无人问津,经销商只愿意做二级、三级分销的尴尬局面,完全背离了厂家的初衷,最终将会使产品遭到市场棒杀。
同样,价格的持续“倒挂”,对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的稳定也是不利的。比如说,在钢材市场刚出现“倒挂”的迹象时,一些贸易商为了因“倒挂”而减少损失,便降价销售,避免更大的“倒挂”,这就带动其它钢贸商,也都纷纷降价销售。于是,你也降价出货,我也低价销售,很快整个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导致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倒挂”日趋加大。无疑,钢材市场也就稳定不了。
在价格持续“倒挂”的情况下,贸易商思涨心切,一心想把价格涨上去,从“倒挂”中解放出来。往往在周一、周二试探性地将钢材价格往上拉升,如果没有需求支撑,在周三、周四再将报价降下来,到周五,试图拉升报价,在一周内,使市场价格形成拉升、回落、再拉升,显然增大了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业内称:钢铁“电荒”影响6月起或显现
适应发展需求 马钢与长江钢铁联合重组
螺纹钢库存首现拐点 后市钢价难脱跌势
以首钢为榜样 通化钢铁五月盈利超亿元
十二五中国钢材需求年均增长2.6%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