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知丨烧制青砖瓦——烂底儿、生底儿和红底儿

   2020-07-13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3日 23时24分08秒

传统土窑和梭式窑烧制青砖瓦,烧制过程全部依赖烧窑师傅的经验来掌控,期间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这类窑型遵循的是“分散垂直气流法则”,窑内上部的制品由于首先接触热气流,其干燥、烧结、还原比较彻底,产品质量较好,但窑内底层砖坯,由于受码坯方式、压力、气流路径、还原时间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往往是全窑的最低点,最为典型的就是老一辈烧砖师傅口中的“烂底儿”、“生底”和“红底儿”:

“烂底儿”:烂底是指出窑后,窑内底层制品出现裂纹、断开及粉碎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码坯方式不合理,传统土窑由于烟道位于窑墙,而热气流从窑顶向下分散流动,到窑底后被窑体四周的烟道排出窑外,这时的底层砖充当了两个角色,一是烟道,二是承重。这两者间有一个矛盾点,如果起烟道作用,势必要求烟道通风流畅,减少阻力,这时要考虑的是码坯的密度和方法,也就是烧砖人常说的“炕腿”,既然是腿,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稀码,而稀码虽然解决了通风的问题,却由于底层砖承受的压力过大,很容易出现压裂现象;还有一种现象:当装窑的砖坯残余水分较高,而排潮过程窑内正压较大时,底层砖出现回潮现象,也会出现烂底现象。

由于窑底是全窑气体流动的烟道,也是最远的路径,在排潮升温段,全窑所有的潮气都要经过窑底排出,当湿气量过大而排潮不畅时,底层砖坯会吸附潮气或凝露,砖坯强度下降,无法承受上部砖坯的压力而出现断裂,严重时会出现倒垛现象。另外就是在装窑前,没有对窑底进行平整处理,窑底不平导致部分砖坯断裂。

image.png

“生底儿”:生底是指出窑后,砖垛上部产品强度较高,而下部强度较低,特别是底层砖,强度最低,似没有烧熟的生砖。出现这种现象和倒焰窑的烧结原理和操作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倒焰窑内顶层的砖坯最先接触高温,也就最先干燥和烧结,而底层砖坯最后受到高温影响,是全窑烧结过程最长的部位,当窑内温度达到最高时,底层砖坯才开始烧结,这是其烧结原理的影响。当窑内其他部位已经达到烧结温度需求时,而窑底还未烧结,这一过程烧砖人将其称之为“火不蹬底”,这时的操作最为关键,如果继续大火升温,窑顶的制品就会出现过烧现象,而停止烧火,窑温就会迅速下降,“生底儿”现象就会出现。

针对这种火不蹬底现象,一般采用控制大火,保持中火的操作办法,也可以采用“焖窑”的方法达到目的。焖窑方法是利用窑内热量自己传导的原理,不但节省燃料,传导也将使全窑的制品受热更均匀。

image.png

“红底儿”:红底是指窑底层制品未完全返青,呈红色或红心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几方面,一是还原时间不够,还原气氛在窑内完全形成有一个过程,窑内顶部首先完成,然后从高处向低处(排烟管道)慢慢下压,窑底是全窑最后还原的部位,当还原时间过短,底层制品还未还原时就停止,该处的制品由于缺失了“定色”环节,制品呈暗淡无光的红色;当制品外表虽然还原返青,但制品内部(特别是仿古城墙砖)还没彻底还原,这时停止还原开始下水洇窑,就会出现红心砖现象;当窑体密封不良,虽然底层砖充分进行了还原,但由于漏气(窑底临近排烟道),外界空气侵入窑内出现“回火”“回氧”,制品再次氧化,出现土红色的红砖现象。红底现象可以通过制品断开后的界面来判断,全红是没有还原,红心是还原时间不够,红皮青心是回火,然后有针对性的来解决。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责任编辑:丛玉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