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生存是越来越难了。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所说的那样,全球经济进入危险的新阶段,各方需同心协力才能恢复世界经济信心。对于一些正处于焦虑时期的中小
“救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共识
事实上,困境之中,“救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共识,尤其是政府的责任。道理简单不过,中小企业垮掉,或在结构性收益有利于垄断国企,有利于投机的情况下不做实体而加入炒房、炒股、炒中药材、炒建材的大军,无论是所催生的庞大失业率,还是加速物价上涨、加剧整个经济的泡沫化,都会是一个噩梦。
有一串数据被一再重复:在中国,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额则达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
警示性的信息清楚不过——中小企业的每一次危机,无异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痉挛,它的灾难超过经济主体的自生自灭范畴,而会引发社会灾难。不仅中小企业,整个社会,就公共利益而言,都需要政府出手。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发展
不平衡的复杂性,所谓的“刘易斯拐点”能遥远,但的确,在中国经济发展了30年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权益的觉醒,总体上已经对“血汗工厂”的模式说“不”。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成本上升导致中小木
当然,也有不少中小木门企业在征途上能顺风顺水,这固然不错,但大多数恐怕都要面临突如其来的风险和打击。往往这个时候,到底是选择坚守还是放弃,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表面上看起来,国家对中小企业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舆论鼓噪、资本诱导,但现实的环境是严酷的,每天都有不少企业诞生,但自然也有不少企业消亡,面临严酷现实中的不如意和暗礁险滩,作为中小木门企业,应该何去何从呢?
与2008年金融危机不同,现在的景况类似于股市的阴跌。全球金融危机就像暴风雨,既然是暴风雨,就会有停下来的时候,所以大家心里有底。而且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间接的,美国的金融危机客观上还成了我们的“替罪羊。“替罪羊”除了给我们台阶和面子,还有一个好处是不至于让我们太悲观泄气。
但近年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严峻生存状况,更多的是经济体自身内在的原因,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战略性结构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而今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通胀形势,成为笼罩宏观经济的阴云。阴雨绵绵的气候比暴风雨更容易让人失去信心,特别是房地产低迷和越来越紧的银根,加剧了悲观预期。甚至有媒体传出“现在比2008年更艰难”的说法,质疑者少,共鸣者多,因为很多人“感觉”确实如此。
责任编辑: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