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锻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根本动力,使“MadeinChina”成为真正金光闪闪的中国名片,就是《指南》的最高目标。
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
“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说,目前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而对于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来说,王继平指出,如今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在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培养体系如何进行调整,《指南》给出了一个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用“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服务”来概括《指南》对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
“抓改革”主要瞄向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以使教育体系更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改变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论文、轻实践”倾向。“强基础”就是要抓好专业技术、技术技能、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建设。“补短板”将突出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工作。“优服务”则着力于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在于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
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指南》规划,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
造就这样一支队伍,涉及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但教育是基础。《指南》把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分解为43个重点任务,其中就有22项任务由教育部单独牵头或联合其他部位共同牵头。
为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指南》对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均提出了重点任务。
《指南》指出,中小学教育,强调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
对于大学教育阶段,《指南》强调,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研究生教育,强调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继续教育,强调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
在加强人才培养保障方面,《指南》强调,在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领域,要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保障政策,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关支持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类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真枪实练”。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培养。
此外,《指南》还提出开展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重点领域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着力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紧缺人才;依托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十大重点领域人才要“吃香”
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列出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在这份预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根据《指南》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新材料领域人口缺口将达400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
对此,《指南》提出,要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
除了这10个领域,《指南》还指出,要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指南》还提出,将开展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通过实施中国制造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在普通高校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延伸阅读《中国制造2025》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未来十年整个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据介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介绍说,《中国制造2025》颁布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第一家国家级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各省市还建立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智能制造工程方面,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这些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都提高了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了20%以上。
在工业强基工程方面,建设了19家首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卡脖子”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说智能高速动车组制造的关键技术、差别化的纤维工艺生产技术等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绿色制造工程方面,累计实施了57项高风险污染物的削减项目,组织了99家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的示范企业试点,推动了51家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全行业累计树立了251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首批参与产业集群区域的品牌建设试点有22家。
他说,今年将继续加大五大工程和重大标志性项目的推进力度。扩大《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覆盖面,再选择20到30家基础条件比较好、示范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城市或者城市群参加试点。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对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进一步进行鼓励和支持。
责任编辑: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