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胜:加强丝绸文化建设 开创产业发展新局

   2020-07-14 聪慧网sxxjymy7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4日 21时16分47秒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中国文化事业的新篇章,中国丝绸文化复兴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茧丝办”)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推动丝绸文化建设。根据商务部关于茧丝绸业“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的工作指导方针,近年来国家茧丝办积极组织参与了一系列有关丝绸文化建设的研讨活动,如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重庆)丝绸品牌战略高峰论坛、海宁蚕桑丝绸非遗生态园规划论证会、苏州茧丝绸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等,与各届专家学者们就丝绸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我们重视丝绸文化建设,既出于传承中华民族光辉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更因为我们普遍意识到文化对于行业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重要战略意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永远成为不了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一观点是短浅狭隘片面的。早在千百年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就已通过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国作为文明国度的崇高地位举世公认;但是,这一观点又十分发人深省。当今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强国的人并不多,包括丝绸在内的许多“中国制造”产品因缺乏文化内涵、创意和品牌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如何依托丝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科技进步,振兴丝绸产业、建设丝绸文化,增强国家综合竞争优势,成为了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国丝绸文化底蕴深厚

    丝绸业根在中国,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丝绸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丝绸织造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在甲骨文中,“蚕”、“桑”、“丝”、“帛”以及大量以丝为偏旁的文字就已经出现,反映了丝绸织造活动在远古即已兴起并影响了汉字的形成。“思绪”、“纷繁”、“经纶”等抽象性词汇,反映了丝绸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及逻辑方式的深刻影响。此外,还有民间“祭蚕娘娘”的习俗、将父母安居之地称为“桑梓”的称谓习惯以及“牛郎织女”的传说等等,这些与丝绸有关的传统与典故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蚕桑生产蕴含和谐共生的真正普世理念。

    在《农书·农桑通诀》中,“人与天合,物乘气至”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被提出,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当代普世价值核心理念脉理相通。著名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桑、蚕、鱼、泥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生态平衡”的现代思想和发展方向。

    丝绸制品象征高端华美的生活品质。

    丝绸制品因其材质独特宜人、工艺华美、表现力超群,自古以来便与穿着礼仪等紧密相关。所谓“穿丝戴绸”、“锦衣玉食”,丝绸制品作为高端华美生活品质的象征由来已久。丝绸制品在欧洲也受到了皇室、贵族和富商的青睐,造就了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和经久不衰的东西方贸易交流。

投稿/约稿:010-61723961

热点推荐: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十大评选预热版

        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十大评选投票页

展会推荐: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十大评选报名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