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未来的调整方向要综合考虑试点政策效果、市场主体反应、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认可、我国棉花的竞争力及新疆地区的特殊区情等多种因素。从未来发展看,内地棉区由于棉花生产机械化推广困难等原因,生产规模将呈不断萎缩态势,我国棉花生产的重点将集中在新疆。在这种竞争力较低和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趋势看,对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实行支持政策非常必要。
通过对试点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实行后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基本建立,纠正了市场扭曲,理顺了产业上下游利益分配格局,缩小了国内外棉花价差,提高了国内纺织业的竞争力,激发了产业链各市场主体的活力。农民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充分发挥了稳定棉花生产的作用。同时,相比临时收储政策,将“暗补”改为“明补”,提高了补贴效率,减少了社会福利损失。
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启动以来,新疆比较认可,在政策实施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建立了目标价格改革信息平台和相关配套措施,为政策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方、其他品种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新疆少数民族占比较大,广大棉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南疆地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0%以上),理解和接受一项政策极为不易。目标价格实行两年来,地方政府和广大棉农对政策认识比较到位,对于政策细节已较为了解,因此当前对于政策本身和整体框架不宜频繁变动。
另外,根据2015年年初农业部棉花全产业链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对701户新疆地区棉农、21家纺织企业和55家加工企业的满意度调查看,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的满意度分别达到86.4%、100%和46%(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相对于临时收储政策,加工企业对于目标价格政策满意度低是正常的,因为在目标价格政策下,加工企业需要直接面对市场承担市场风险)。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费国,拥有成熟的棉纺织产业基础和强大的纺织加工能力。近两年年均棉花消费量约700万吨,占全球棉花消费量的30%左右。据业内专家估计,我国棉花供给总量的65%用于满足国内需求,35%以纺织品形式出口后用于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于这样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保持一定的棉花原料自给率十分重要。
但相对于其他主产国,我国棉花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较低,棉花竞争力不强。2014年,我国亩均棉花生产成本达到2278.6元,分别是美国的3.2倍和印度的4.2倍。从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格局看,近些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由于人工成本高、棉花效益低,棉花生产规模快速萎缩(2015年内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9.9%和37.5%)。
新疆地处边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棉花产业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一半左右。全疆50%的农户种植棉花,70%以上为少数民族,植棉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特别是南疆90%以上的县种植棉花,植棉收入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尽管从政策本身看,目标价格政策并不承担社会稳定等目标和义务,但从实际看它确实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保障就业、保障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农民收入的使命和任务。从当前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角度出发,不宜贸然取消补贴政策。
责任编辑: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