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教育部正式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指南》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对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在门窗制造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长期存在,该《指南》的发布或将给门窗制造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一定改善。
为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提供行动纲领
《指南》透露,在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上,我国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69万;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但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发展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一些突出问题。
为此,《指南》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7项核心任务。针对教育有关问题,教育部主动作为,王继平介绍说,从《指南》体现的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全”,即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领域进行人才供给改革、全过程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角度加强人才培养保障。
《指南》强调“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全面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均提出了重点任务。《指南》还强调要“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提出了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了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技能人才和研发人员占比等具体目标;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强调与产业发展对接,产教深度融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职业吸引力
门窗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制约着我国门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此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将技术工人的地位提升到与企业家、科学家同等重要位置上来。
《指南》不仅在7项核心任务中将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与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在规划内的重点人才工程中,也将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全员素质提升工程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一起纳入。此外,还将建设一大批学习型制造业企业。在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有关地区、部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指南》还明确,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际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办法。完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实施《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人才。传统门窗制造业人才的发展,需要涉及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所以,推动中国门窗等制造业做大做强,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艰巨而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