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舞台灯光的“世界语境”与“视界语汇”

   2020-07-16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6日 01时12分19秒

  2019年年底,我们又干了一件大事——成功召开了“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为召开这次大会,我们筹备了三年之久,经历并克服了许多困难。小的就不提了,大的有这么几项:首先是在学术层面如何界定,当今全世界的舞台演艺领域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中国的相关专业已经全面进入“大舞美”时代,灯光艺术从单纯服务于戏剧舞台,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所以,如何定位会议主题,邀请哪些专家,一度给我们带来困惑;其次是财务上的约束,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性、专业化大会,场地、物料、人力等等,将面临一笔巨大的经费预算,对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这样一个民间社团组织来说,实属捉襟而见肘;再次就是人力资源上的困难,会议的主办方和参与者都是专业人士,我们几乎没有专职的会务团队,所有的筹备工作和行政事物都靠大家业余时间完成,而且都是义务性的,我们所能依靠的,就是大家对灯光艺术的一片情怀。

  

 

  从2015年的“第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展”以后,我们就动议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国际灯光设计交流活动。最初我和马路、伊天夫、胡耀辉等几个教授就会议主题进行过多轮探讨,初步达成共识并描绘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即:要站在国际视域的高度上,关注全球灯光行业宏观发展趋势;在内容上要涵盖艺术理念、创作实践、史论研究、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等;邀请专家要包括国内外灯光界的先行者、实践者和研发者,在不同创作方向上共同探讨灯光艺术与技术的本质与规律,如戏剧舞台、文旅演出、庆典晚会,以及影视照明、景观照明和建筑照明等等。此外,还必须邀请工程师和企业家参会,他们将从理性的技术角度给设计师们提供更多创意的可能性,使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得以诗意化地呈现。

  这次会议是由灯光专业委员会来具体完成落实的。委员会主任胡耀辉教授和他的团队针对所有细节忙乎了近一年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和胡耀辉教授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把大会主题词确定为:“灯光——世界语境下的视界语汇”。我想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对“视界语汇”理解。光,未必被所有创作者和观赏者感知,但是光确实影响着一切视觉艺术的存在。对舞台艺术而言,灯光设计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且在戏剧演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当代舞台艺术而言,灯光已成为特殊的视觉语汇。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探讨了“视界语汇”这个话题。在这里,汉语语境下的“视界”,是对应了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就是把能够被人们所观察到的时空界面称为视界(horizon),它比视觉(visuai sense)的视野范围(range of vision)更加宽泛。视觉艺术,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技术手法,创作可供人观看欣赏的艺术作品。视觉艺术单纯强调人的视觉感受,而当代灯光设计的呈现手段与影像、声音以及时间等元素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其内涵概念已经跨界至多维表达的新领域,形成一个包含综合因素的艺术新门类。所以说,“视界语汇”比“视觉语言”的感知与表达范围更宽广、更综合。

  

 

  随着人类“社会表演”的属性被重新诠释,当代“剧场”概念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法则,对常规剧场之外的非常规表演场所出现新的认知。当今的“戏剧性”演出和“非戏剧性”演出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灯光设计师的职能开始发生裂变。一方面,针对“戏剧性”的舞台演出,设计师在与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空间设计等合作者深度沟通的基础上,产生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创造的巨大变革。他们基于对光的理解,通过对光的设计,用灯光语汇创造出围绕着演员的复杂空间和氛围,渲染情绪,助推述事,完整表达作品的文学性、戏剧性、诗意化等美学内涵,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另一方面,对于观众来说,在剧院之外能够欣赏到戏剧性的灯光照明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当代灯光艺术的概念已经冲破传统的功能性与装饰性的藩篱,设计师们尝试调动灯光科技自身所具备的美学属性,创造以光为语言的文本,在光与影的抽象概念里注入文化内涵,使灯光艺术的张力辐射到庆典仪式、城市亮化、景观照明等领域。于是,在灯光艺术的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感表达与城乡经济建设联系到一起,灯光语汇的应用和服务被赋予新的功能。也就是说,灯光除了完成服务于表演的任务,它自身所具备的表演属性也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关于“世界语境”,这个话题比较好理解。数字技术把世界带入互联网时代,全人类被压缩成一个“地球村”,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日益便捷畅达。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艺术创作全面受到全球化影响,世界文艺思潮,不论是艺术层面的还是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都会快速形成相互渗透的局面。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观念、生活观念、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一个趋同的话语语境,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法则和技术规范。但是在全人类生活进化逐渐趋同的背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仍然是相对恒定的。我觉得邢辛先生的解答比较恰当,他认为“世界语境”就像标准普通话,“视界语汇”就如同地方方言。尽管各地方言的发音不同,但讲的都是汉语。

  

  

  具体谈到中国舞台灯光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用短短的四十年跨过了西方的两个世纪。当今的灯光设计在世界语境下产生了新的参照体系,通过对整个标准化语汇的研究和理解,不管遇到什么戏剧种类和表演形式,灯光照明方式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艺术审美会产生更多的期许。作为艺术家本身,也从不满足于简单重复那些适应性艺术形式,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与通用的或陈旧的审美习惯抗争,力求表达自己作品的个性化和完整性。于是,如何在世界语境下保持文化多样化,思考中国民族文化个性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在尊重传统民族审美共性的基础之上,融入当代灯光艺术理念,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活态的流传,成为这次大会的核心话题。我们鼓励与会者整理并批评国内外各种创作思潮,用自己的思辨参与艺术发展的进程,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期望那些有价值的思想能够影响灯光艺术未来的发展。

  

 

  不论是“戏剧性”还是“非戏剧性”的演出空间,灯光视界语汇的表达,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撑。人类早期的表演环境依靠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光源的出现,使空间形态变化成为可控的视觉能量。表演空间的质和量由此产生根本性转变,观众除了关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表演行为,那些由设计师刻意设置的暗影也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在舞台艺术演变史上,历次重大突破都与技术装备密不可分。灯具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光源上的改变。比如从早期的蜡烛、油灯到钨丝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再到LED光源,丰富多彩的光源使舞台视觉效果的感染力倍增。与此同时,人们对光的控制更加自由,效果方面也都得以优化,功能越来越强大。例如,优良的LED切割灯,可以解决光斑均匀性问题、噪音问题、显色指数,以及灯具体积和重量等问题。反过来说,科技进步对灯光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我认为,对一个专业化的当代灯光设计师而言,审美意识已经是一项必备的基础条件,而那些有价值的创意往往来自于对技术的深层理解,他的技术能力要比艺术素养更有意义。技术促进情感与情境的互动,使艺术个性与魅力得以升华。当下的中国的舞台灯光装备行业,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与灯光艺术家的互动,在光源研发、光学技术革新、打通视觉和声音一体化控制等方面,形成合力,逐步把国产化视听系统整合成一个技术整体。

  

  

  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关于筹备“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遇到的三个困难。事实证明,只要概念清晰,找准定位,明确主题,后面的几个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在此要感谢本届大会的协办单位——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把会议安排在举世闻名的国家体育场(鸟巢)——这个巨大的当代人文空间召开,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也由此,我们把大会的话题进一步引申到艺术、技术以及商业的关系。人类进入到后工业革命时期以来,技术、材料和工艺自身所散发的美感,已得到普遍的认知和开发。发端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设计思潮,以包豪斯为起始点,为我们划出了以设计运动促进社会更新的知识重点,其中的简约美学、材料工艺美学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等设计理念,对整个世界影响至今。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从未间断对光影自身美学价值的探索,他们致力于彰显灯光在物质层面的技术美学,探寻可操控的灯光变化的内在表演属性,挖掘灯光艺术的商业潜力。

  近年来,在胡耀辉、马路、伊天夫等教授的率领下,整合了几大艺术院校的师生资源,已成功举办了两届“造梦·鸟巢” 大型视听光影秀。他们按照灯光艺术的逻辑构思创作主题并编程,2018年的主题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十周年,2019年的主题为纪念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依据主题所带来的灵感,形成特殊的视听光影程序文本,用多元灯效和音效所产生的语汇讲故事,在鸟巢这个特殊场域营造戏剧化时空气氛,创造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因而,“视觉导演”这个身份应运而生。这种更大的挑战,要求他们兼具戏剧文本和导演创作的双重思考功能,还要用宏观的眼光把握灯光设计,熟练驾驭器材装备,完整呈现艺术与技术之美。所带来的震撼不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给观众内心的精神触动,是坐在封闭的剧场里无法获得的。

  

 

  实践证明,每次创作活动都会吸引多家顶级灯光、音响和演艺装备制造商积极参与,器材装备上的技术革新为灯光设计拓展了无限宽广的空间,而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又返过头来刺激了产品的不断更迭。此外,绿色环保、施工简便、成本可控的大型视听光影秀,还会为夜游经济带来可观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鸟巢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由此种种,当“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的学术价值和概念定位找准以后,诸如场地、经费、人力、物力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最后还要再着重提一下人才培养。“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的筹办者们为展示和交流国内教学状况,专门邀请多家专业院校,在会议同步联合举办了灯光教育成果展。展品直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灯光设计教学的整体水平,充分体现了人才储备的希望所在,也为今后的教研教改进一步开拓视野打下基础。相对而言,灯光艺术创作的呈现只是瞬间的,而人才培养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针对各个层级的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金长烈先生在近几年提出灯光领域未来发展的“四化”趋势,即“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国产化”,我觉得这个话题在教学内容上也是适用的。我认为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两项重要任务:

  一是全面重视技术素质提升。我们现有的几所高等院校的灯光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单一从戏剧舞台的应用上考虑问题。虽然培养了大量优秀设计师,但这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仍然缺乏工科训练内容,造成技术技能的缺失。另外,专业化灯光科技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某些程度上阻碍了灯光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发展。未来的灯光设计将越来越依赖技术支撑,我们需要搭建一个跨界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除了设计方法的训练之外,还要在光源、控制、数字化离线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

  

  

  二是强调综合文化品位培养。判断一个灯光设计师是否具有创造性,主要是看他的审美高度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当代灯光设计的职能已经不是简单照亮舞台、渲染气氛就可以了,一方面,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编剧、导演的思考方式,进一步抒发、延伸合作者的意图,以提高戏剧变化和舞台视觉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一个优秀的灯光设计师,还要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利用一些特殊空间场域,用灯光语汇呈现“非戏剧化”表演行为。此外,如何把灯光这种舶来品本土化,使艺术个性与共性得到协调发展,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充实改造。例如,音乐对整个表演活动的律动起着主宰作用,而灯光则是视听效果的融合,设计师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左右着整个舞台的视听效果。所以在教学方案中设置中外音乐课程就显得至关重要,是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未来已来——我们正在迈入5G科技时代,被广泛接受的“大舞美”观念,引领表演设计开启新局面。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智者见于未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联动多方优质资源,大力推动表演设计领域的“英才培育计划”。按照当代时空美学发展规律,遵循艺术与技术的逻辑关系,发挥灯光照明的先天科技优势,探索技术本身具备的审美要素,挖掘其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从“技术服务于艺术”,进而发展到“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