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一体化不再是“尚方宝剑”?
在光伏市场疲软,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诸多中小企业,尤其上游多晶硅厂的日子相当地不好过。自金融危机后,光伏企业就遭遇了行业第一次“洗牌”,硅料从500美元的高价跌落到几十美元,中小型的组件厂或硅料厂纷纷停产或倒闭,大多数工厂毛利呈负数,可谓哀鸿遍野。但是在此惨状的市场里,“垂直一体化”工厂的变现却一枝独秀,像天合光能和英利等厂不但蝉联了行业毛利率的冠亚军,更是获得了最低成本的美誉。无疑,这样的成绩反过来强化了两个工厂一直宣传打造的“垂直一体化”概念的领先优势,使得“后危机时代”更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效仿和青睐。“垂直一体化”,真的是光伏企业的一方“尚方宝剑”?
然而,就在“垂直一体化”思路,在热闹的光伏行业,一度被扬起,并被诸多企业纷纷仿效之时,湖面猛然被敲开了一个急漩涡,从事光伏产品生产及下游电站EPC(工程承包)业务的中盛光电集团,近期正式关闭其唯一一家正在运营的硅片厂。据了解,这是今年第一家在国内正式宣布关闭硅片厂的大型企业。据悉,导致该硅片厂关闭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电价较贵,而去年硅片价格大跌使得企业出现亏损。中盛光电CEO佘海峰的说法是,“硅片厂因为在发展上不存在竞争优势,所以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取消该项目,将硅片厂切换到组件和系统的生产和制造。”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硅片公司都难以降低成本而亏损的境况下,中盛光电选择关闭硅片厂也属于正确之举。中盛光电的主要业务包括硅片及电池、组件等的生产与销售,同时也做光伏电站的EPC项目,是一家典型的“垂直一体化”企业。这一消息,为将宝押在“垂直一体化”的蓝图梦想中的光伏企业敲响了警钟,垂直一体化模式值得深思。
同类的信息符号其实早已有之。江西赛维(LDK),去年第三季度亏损1.145亿美元,而公司也在近日预期去年第四季度仍旧亏损。另一家涉足硅片的晶科能源公司去年第四季的净亏损为3.666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683亿元;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4.4%,而2010年同期为28.5%。“垂直一体化”思路遭遇“信心危机”!市场的这些现实也让人擦亮眼睛,重新审视,而不再盲目追捧。
辨识“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这个名词的出现率相当之高,然而,对此,其实很多人,甚至企业对之却不甚了了。何为“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形成的一体化组织。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它有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光伏行业,有着一条清晰而完整的产业链,主要涵盖包括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应用系统在内的5个产业链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不同的设备技术和组织形式。严格的把它们分割为六块是不合适的,因为各环节只不过是最终系统安装的一个半成品或者零件罢了。企业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兴趣偏好和资源依赖对市场做出判断,因此有人选择只做产业链一个环节,有人选择两个,有人选择三个,有人选择囊括个环节的全产业链。
事实上,在光伏的产业链条上,中国光伏业界都存在着“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商业路径。后者以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坚守产业链的一环,认为,“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而前者则以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信奉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带来成本的最低化。同时,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CSI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光伏企业也同时在产业链上有不同程度的延伸,试图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目前,各光伏企业纷纷在打通产业链上发力,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先入行的到后进者,纷纷踏进了“多晶硅-电池-太阳能发电”的模式。为什么许多企业无比热衷垂直的产业链?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曾这样公开表示,“谁能做到低成本,谁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效率、管理等各方面,”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英利依靠全产业链优势,降低成本维持业内较高的毛利率。在很多光伏企业毛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剔除存货减值影响后,英利自产组件毛利率仍达19%。在海南,英利打造光伏全产业链的广告牌高高地伫立在高速公路的两旁。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正在筹建一个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航母级企业。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海南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投产仪式上,也提出全产业链整合的概念,包涵高端装备、太阳能发电组件、应用。等等这些鲜明的企业实践,也是“垂直一体化”得以“张扬”的实例佐证。“垂直一体化”当然是有其好处的。
“垂直一体化”企业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企业供应链的稳定。尤其在全球光伏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垂直一体化”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产能扩张以降低产品成本之外,更多的光伏企业开始追逐“垂直一体化”的理由很充分:各个环节都可以成本价供应,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在市场上,产品线全面,竞争更有优势。加大延长产业链条的力度,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获取电站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可以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和“出海口”,以此突破产能过剩的困局。
与专业化分工背道而驰?
有些企业“垂直一体化”成功了,是因为在现实企业与市场实践中,成功运用了“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然而,这并不等同于说“垂直一体化”是一种趋势所在,或是一方“尚方宝剑”。在今天,“东施效颦”照样不能好。中盛光电只是一个先兆。
“垂直一体化”听着耳顺,然而,如误入“高大全”可不是一件好事。应该说,“垂直一体化”犹如硬币的两面,是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现实的挑战。
即使在被誉为“垂直一体化”楷模的英利,也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六九硅业成了英利的一处痛痒。2009年12月,英利的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试车阶段,开始生产高品质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这也标志着英利实现了向“垂直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最终跨越。然而,曾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寄予厚望的多晶硅项目--“六九硅业”,已经被英利处理成为一个长期的资产减值项目。在公司不久前发布的2011年度财务报告中,被减值了高达22.75亿元人民币之多,同期因此而被减值的商誉达到2.734亿元。这对于那些盲目追逐“垂直一体化”的企业是否多少是个警示呢?
根据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斯密显然认为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更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就说光伏行业,垂直产业链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多晶硅是化工行业,太阳能电池则属于半导体行业,电站属于电力行业。正如专家所言,“当产业链铺得如此之大,拉得如此之长的时候,对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到的,它涉及到较长的资金链、多个技术领域和拥有一定难度的过程管理。以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局面来看,只有少数的大型骨干企业能够做到。”
各有各的好哪个是你的“菜”
事实上,任何产业都有“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差别,而企业也面临着在这两方面的选择。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认为,市场分工和全产业链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化趋势来讲,分工是趋势,比如说德国,但是在中国,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复杂。”
“垂直一体化”模式有个显著功效就是: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目前而言,太阳能发电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的成本,它需要凭借低成本来和传统电力及其他新能源产业进行竞争。“垂直一体化”的战略和规模化的结合似乎成为降低成本的不二选择。但有关预测表明,企业们的产业链整合之路,要想做大做强,还是会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抛弃一些业务,最终回到专业化分工的轨道上来,预计这还需要两、三年的发展才能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一名长期观察此行业的券商分析师曾表示,“无论一体化还是专业化,都有生存的空间。但是长期发展来讲,与半导体行业类似,这是一个高度关注成本的行业,必然会导致分工明确”。
对于众多光伏企业来讲,“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趋势如何发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能够盈利。各有各的好哪个是你的“菜”,适合自己的,得到市场考验的,才是你的“菜”。好的企业,必是能找到自己最好的“菜”。
关于整合与分工,一体化还是专业化,当然会争议不断,而且将伴随光伏的发展历程。没有绝对的模式可拷贝。然而盲目扩张,一味追捧,无异于史话之“东施效颦”。
【征稿电话:010-82297456 邮箱:qixc@hc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