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沿途涉及多处文物,南京地铁5号线规划设计方案上月被国家文物局要求修改。昨日,南京市文广新局发布“关于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设计方案涉及文物保护有关情况通报”。通报称,南京市文广新局和地铁建设公司会同设计单位、文物影响评估单位,对地铁5号线的选线规划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目前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审批。
运用3号线成熟减振方法 严控地铁穿越城墙影响
国家文物局的修改意见中,要求补充已建成线路运行对文物产生的振动影响监测数据,说明不同减振措施的实际减振效果。地下隧道穿越古城墙或护城河地段,需严格控制隧道顶部至地面距离,不小于两倍地铁隧道直径。
修改后的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中,补充了建成的南京地铁3号线中两处下穿南京城墙(玄武湖段、雨花门段)的振动实测数据。根据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完成的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古建筑振动影响测试报告,以及采用相应减振措施后,最大实测响应速度与允许振动速度的对比,得出5号线建设中采取3号线成熟应用过的减振方法后,可以将地铁运行时对穿越的两段南京城墙的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这些参照数据之前也都有掌握,只是在第一版设计方案中没有细化体现。目前,对3号线穿越古城墙地段振动监测结果表明,数据远小于国家允许的振动速度。”南京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张静说。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地铁的建设史上,下穿明城墙并不是第一次。1号线穿越了明城墙中华门段、2号线穿越了明城墙中山门段、3号线穿越了明城墙太平门段。为了保护好明城墙,3号线开挖深度是在地下30米,线路开通运营后,从目前的情况看,均没有对城墙遗址造成影响。
选线规划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中,也补充说明了5号线下穿南京城墙东水关——月牙湖城墙和挹江门城墙,两处地铁隧道顶部距离地面距离分别为18米和16米,满足两倍地铁隧道直径12.4米的要求。
采用最高等级减振技术 确保周边文物安全
国家文物局的意见中,还包括要求论证拟采取减振措施在解决长期微振动问题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的相关文物安全要求;补充沿线相关地质详细资料,盾构机开挖过程对文物安全造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地铁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减振级别宜划分为中等减振、高等减振、特殊减振,5号线在与文物较近(<50米)的线路拟采用“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属于特殊减振措施,是目前最高等级的减振技术手段。该减振措施已在南京地铁3号线等已运营的多条线路成功应用。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采取相应减振措施后可以将地铁运行时对周边文物建筑的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修改后的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方案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根据5号线初勘报告,分析地层参数,对比南京及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等地区71个盾构施工土层损失率实测数据,采取跟踪注浆等主动防护措施,进一步减小盾构施工的影响。
不扰动地下文物 明挖施工区段需先考古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5号线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地铁线路平面设计尽量避让文物、施工前要对文物建筑结构进行检测评估等。
地下文物保护区范围内施工前,考古调查勘探也将进一步加强。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从目前地铁5号线施工方案看,经过的6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非站位区段施工,基本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顶部距地表大部分埋深在12米以下,距地表最近的埋深为9.027米。
根据目前掌握的6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基本情况看,最深的六朝文化层距现地表基本不超过8米,而且这6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大多不在核心区域,施工方案也充分考虑减小对周边土体的扰动。经过6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盾构区间,基本不会对地下文物产生影响。
处于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站位区段,施工将采用明挖法。依照相关文物保护法规,这些明挖施工区段,在施工前需要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文物将及时予以保护处理。同时,文物部门已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告知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加强地下文物保护知识的教育。一旦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文物部门处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