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才能分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的高下,中联重科在行业收缩期的表现,显示出了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世界品牌实验室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联重科品牌价值232.68亿元,相比去年的172.58亿元,增幅接近40%。中联重科也成为国内行业唯一入选“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
中联重科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和全球最大的起重机械制造企业,回首中联重科2013年发展路径,五个关键词里蕴涵着中联重科的发展密码,也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一:质量
中联重科“有质量增长”成行业发展新风向标
“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量的积累、规模的扩大,更应是经营质量的同步提升。”—2013年8月19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人民日报上的“感言”。
2013年是中联重科的“质量”年。而对于处在行业寒冬期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实现有质量的增长”这一体现在中联重科半年报中的提法,也已经演变成了新的发展风向标。
自2011年3月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运行开始步入低迷期。面对产能过剩的行业现状,中联重科积极调整经营策略,由以追求规模增长为核心调整为以追求经营质量为核心,开启了以“有质量增长”为主导的变革。
中联重科的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88.97亿元人民币;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37.95亿元人民币。其中,三季度单季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87.32亿及8.89亿,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中联重科董秘申柯还表示,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还是盈利能力,中联重科都是行业最优秀,而且公司第四季度单季有望实现净利润的正增长。这也意味着中联重科开始企稳回暖,先于行业复苏的迹象趋于明朗。
关键词二:创新
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齐聚中联重科
“工程机械在全球看还是一个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但通过创新可以增加市场机会。创新既包括产品技术的创新,也包括产品结构的创新。”—2013年10月16日,詹纯新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如是说。
2013年也是中联重科的“创新”年。从全球首座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在贵州建成投产到“开拓者”系列城镇混凝土成套设备;从101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首次商用到113米全球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从日均研发一款新产品到将工程机械领域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收入囊中,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速度和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令人叹服,也为中联重科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这与中联重科优秀的“科技创新”基因密不可分。在中联重科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种研究力量,独立于产品开发团队之外。这支队伍由数百名专注于技术的博士、硕士组成,配备了业内顶尖的试验装备与开发工具,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任务,是产品开发团队最有力的支撑。
数据显示,仅2013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获国家专利授权量753件,同比增长76%;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36件,同比增长800%。
中联重科深厚的技术功底和研发实力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日前,“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中联重科,这也是中联重科在完成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后,再次承担的一项国家关键领域重大创新能力建设任务。至此,覆盖了先进及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研制与验证、产业链与服务能力构建等三大创新模块的工程机械领域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齐聚中联重科。
关键词三:国际化
跨越海外并购“五年效应”中联重科探索新型国际化道路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新型国际化道路,是要谋全球而非谋中国,出发地不能仅仅在中国,更是在全球各地。”—2013年7月18日,詹纯新在“中欧高层论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上的总结。
行业收缩期,工程机械路在何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认为,在经济增速和需求双降的背景下,除了持续创新,国际化将成为国内企业的新阵地。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的翘楚,2013年,中联重科在巩固加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断在海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取得突破:搅拌车产品成功在俄罗斯夺得千万美元级别订单;塔机海外销售同比增长近60%,在全球塔机市场份额中占比达20%。
但詹纯新认为,国际化绝不仅仅只是把产品从中国卖到海外、把人派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而是去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去做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人文地域共同支撑起的世界级企业。
换言之,这种新型国际化道路的核心不是“走出去”而是要“走进去”。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并购融合无疑就是这种新型国际化道路的典型样本。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企海外并购,收购是否成功5年见效。中联重科是在2008年对意大利CIFA公司进行收购的。收购完成后直到现在,中联重科没对CIFA公司派驻一名中方员工,但CIFA却在欧美同行中率先走出了低谷,近三年的经营利润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