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会买机器,就能发财”的时代已经结束。寒冬初至,“练内功”就成了行业内的流行词。然而,“苦练内功”已满一周年,还要继续练下去吗?面对其他行业的质疑,工程机械行业很尴尬。除了“练内功”,我们还能做什么?与其尴尬的等待政策,等待机遇,不如试试“出国淘金”。
走出去到国外淘金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与国内紧缩的市场相比,国外还有很多国家对工程机械产品需求旺盛。俄罗斯基建的投入加大与国内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弱小的矛盾或许是国内企业进军俄罗斯百年不遇的机会。当发达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减少时,卡特比勒便将市场定位到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卡特比勒取得了巨大地成功,如果卡特仅仅以美国市场为主,相信这家企业不能有如此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卡特比勒的成功是可复制的。纵观全球,较中国发展慢的国家还有很多。巴西、印度、非洲、中亚、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不比中国市场差。国内市场已然到瓶颈期,国外市场却是一片蓝海。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甚至没有一家国外市场销售额超过销售总量的50%。工程机械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总有一天会付出惨痛代价。然而回顾中国工程机械的“迅速膨胀史”,企业“很无奈”的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却情有可原。国内市场低迷,或许对整个行业而言并非坏事。调整结构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或许将出现一大批国际巨头。
有些工程机械中小企业领导对慧聪工程机械网的记者坦言“国际化,是大企业要做的事情,我们资金薄弱,走国际化市场或许会更艰难。”然而,回顾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成长史。国际化或许对中小企业而言机会更大。十几年前,面对国外工程机械企业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徐工、中联、三一等国产品牌和卡特彼勒、CIFA、利勃海尔、大象等外资企业相比,竞争力无从谈起。然而,“中国制造”却是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与优质快捷的服务挣回了中国本土市场。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CIFA、大象、施维英会尽归中国企业所有?莫被国际化这面大旗吓倒。危机并存的时刻,往往胜利属于勇敢者。未经尝试就断言国外市场艰难或许并不科学。反观,国内目前的市场状况,用“水生火热”来形容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却并不过分。在市场状况不景气的情况下,早走出去布局国际市场机不可失。
目前,工程机械三巨头徐工、中联、三一通过企业并购,不但获得的高端技术,更是买得了国际化的市场渠道。山东临工通过沃尔沃的销售渠道也正在加紧国际化产业布局。福田雷沃、山推、山重建机……勇于探索国际化的企业还有很多。2012年的销售数据显示,工程机械产品出口量相比前几年有大幅提高。
工程机械企业到“国外淘金”去,把握机遇也许十年后你也可以打造一艘工程机械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