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6时30分05秒

【慧聪热泵网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美国能源创新组织(EnergyInnovation)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于近日在北京发布《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方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项联合研究成果旨在识别中国的哪些能源与气候政策能够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推动减排,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规划提供政策建议。

    “我们的研究显示,低碳情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9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110亿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2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99亿吨。”该项目负责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表示,中国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已知政策使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且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推动中国实现具有成本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型,同时带来巨大的环境和健康效益。

    碳定价为最强有力的减排政策

    《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低碳情景还是强化低碳情景下,碳定价都是减排潜力最大的政策,减排贡献约为30%左右。碳定价政策的减排效果取决于每吨碳的具体价格。“尽管碳定价的成本效益可能略低于其他个别政策,但其减排潜力明显高于其他政策。”刘强告诉记者。

    上述提及的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为《报告》课题组的特设情景,前者采用了能够推动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相关措施,后者在此基础上还更加关注成本效益。对此,刘强介绍,课题组共同开发构建了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PS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多种政策情景进行评估,进而识别出我国实现低碳目标最具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

    针对各项政策对减排贡献率的对比,美国能源创新组织的SoniaAggarwal强调:“政策对于减排的有效性同时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减排效力及相应情景下所设定的政策力度。”中国目前正在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以扩大碳交易机制对减碳的促进作用。从历史交易记录来看,试点市场的平均碳价显著低于《报告》低碳情景(53元/吨)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52元/吨)的碳价。对此,《报告》认为,为提高碳定价政策的减排成效,未来几年中国的目标碳价应在60元/吨以上。

    SoniaAggarwal建议,在对碳市场进行部署时,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注意调度上游资源,以减少行政成本,并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此外,还要考虑初期许可证的分配问题,建议中国采用拍卖机制来进行配额分配。“考虑到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政策制定者应分析扩大碳市场,以覆盖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的可能性。”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电力装机目标政策应配合实施

    记者发现,在《报告》中所说的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减排潜力最高的政策均为碳定价,位居第二的则是能够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及发电量的政策,分别为低碳情景下的强制性电力装机容量目标和强化低碳情景下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报告》课题组对记者表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强制性电力装机容量目标政策有一定相似性,但前者更注重成本效益,并强调由市场决定非化石电力发电量。此外,在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的相关政策配合下,改善电网灵活性的各项政策,如提高需求响应能力或储能等,将进一步提高减排量。

    其实,尽管强制性装机目标政策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装机结构中的占比,但其无法确保非化石电力的调度。

    与此同时,虽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以发电量而非装机量为政策对象,但它可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及发电量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刘强表示,建议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电力装机目标政策配合实施,前者用于促进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提高,后者用于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

    SoniaAggarwal表示,“十三五”相关规划对2030年设定强有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将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并实现碳减排。另外,毋庸置疑,天然气在中国电力行业中将发挥更多的作用。《报告》提出,需要确保天然气发电厂仅用于替代燃煤发电厂,不与其他非化石能源发电形成直接竞争。

    为有效推动中国的碳排放控制,《报告》课题组建议,中国未来应从以下五方面强化政策设计:一是要积极推进全国碳定价机制;二要继续提高电力部门的非化石能源装机目标,同时强化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相关标准;三要积极推进工业部门转型,加速去重工业化进程;四要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一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新建建筑的最低标准;五要加快削减氢氟碳化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