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行业:专家提出应大力发展低品位热源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16时53分48秒

    【慧聪供热采暖网】“电锅炉等直热供热最浪费能源,天然气锅炉次之,天然气锅炉适合作为调峰热源在集中供热难以达到的地方分散供热,而供热能耗最.低的热电联产理应视为北方城镇供热的主要发展方向。”近日,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2019会员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付林作为嘉宾在演讲中犀利地指出,“在我认为的未来城市清洁低碳供热模式中,供热热源将向利用低品位热源为主转变,输配系统构建大温差长输供热管网,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建筑末端要降低供暖需求和过量损失,环保与民生都要兼顾。”付林所提到的低品位热源包括火电厂余热、核电厂余热、工业余热、江河湖海水源等集中热源,还包括地热、空气源等分散热源。

    城镇热网可参考电网、气网多级分网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供热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供热面积、集中供热率、清洁能源比率均有很大提高。”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荣分析道,“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热源、热网、热用户都还有很大的节能挖潜空间,供热能耗目前正向国家标准接近,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进程较快,但仍需要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现有的大型热电厂,还有超过其供热量40%的低温余热有待挖掘利用,其中,乏汽余热占30%之多。如果采取余热回收技术,基本上可以满足各大城市供热之需。”太原热力集团董事长张建伟表示。

    实现全部供热负荷由热电联产支撑,关键在于怎样将热能经济地长途输送至城市负荷中心,错综复杂、管理难的城镇热网又是其中的“命门”。付林指出,当前的城镇热网效率低、成本高,城镇热网可以借鉴城市电网和燃气网分多级,按照温差分级,低回水温度,保障长输经济性,为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创造条件。

    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公平的供热计量体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做的舒适供热研究表明,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不超过21摄氏度,超量供热不仅不舒适还多消耗热能。想要减少、杜绝超量供热,前提是建立起适应市场、公平的供热计量体制。

    “几十年来,我国供热计量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今中国热量表制造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一批国内企业脱颖而出,产品也实现了批量出口。但供热计量改革绝不仅仅是制造和安装热量表这么简单,而要以整个供热系统为服务对象,实现节能。”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王树铎梳理道。

    “作为热改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进行供热计量收费,一方面希望用户参与主动调节、减少开窗等行为,减少‘过量供热’所增加的采暖能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耗热量低的建筑能够从节能效果中获得经济回报,回收在围护结构上的投资,促进‘建筑保温’等节能改造工作,使其在市场机制下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博士罗奥表示,合理的供热计量收费,可助推建筑节能。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长,北京热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水洋也指出:“积极推进供热计量工作健康发展,将为推进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和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节能减排计量、统计、监测和预警体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理性推进南方清洁供热工作

    上海、江苏、浙江等14个省(直辖市)部分地区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鉴于这些地区供暖期不足60天,供热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开展集中供热的积极性不高。

    合肥热电集团党委书记方振指出,未来城镇供热,尤其是冬冷夏热地区要借助布局的后发优势,拓展能源利用形式,加大各类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市场广阔,前景巨大。

    “推进南方供暖,既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要与国家节能减排大政方针一致。冬冷夏热地区采暖期短、供暖具有不连续性、住宅结构没有保温措施,这决定了南方地区除了个别工业余热可以考虑集中使用外,不宜大规模推广集中供热,而是提倡市场化下的个性化供热。”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牛小化如是说。

    暖通巡展活动是慧聪网大型线下采购、行业间交流共进的平台。借助慧聪强大的商家资源,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巡展活动,以具体行业为主线,聚集全国相关产品经销工程商、终端用户走进厂家进行参观、考察、采购,积极地帮助采购商在众多品牌中,寻找值得信赖的、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销售前景的产品,创造买卖双方合作机会,最终使买卖双方在活动中实现双赢!填写下表,参与报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