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供热采暖网讯】供热计量在国内建筑业界是有着正能量却略带暧昧的话题。在国家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大背景下,供热计量该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业界从不乏争论甚至争吵。虽然有知名学者怒其不争地喊出“搞供热计量不如先把(管道)跑冒滴漏解决好”等论调,但大多数业界人士仍然认同:供热计量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而搞好是大前提。
供热计量的正反面
供热计量怎么好?任何理论都不如数据更具说服力。多年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在建筑节能改造后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所参与的南关小区和西关三区此前供暖季每平方米耗热量分别为33.52和27.73瓦,改造后二者降至27.22和22.78瓦,降幅18.8%和17.86%。当地领导满意这一结果,并相信通过加强引导和调试,有望取得更好效果。
中国采暖区域广阔,供热计量改革进度参差不齐。但东部沿海城市青岛,当地供热协会总工程师刘振提出观点:供热计量的进程和效果与地域气候无干、与经济发达与否无干,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主体的行为以及技术路线和政策。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严峻,有限能源的无节制消耗及粗放式管理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他说:“供热计量改革是重要举措,特别是热计量收费利国、利企、利民,应积极推进、稳妥实施。”
供热计量怎么搞?哪种形式最科学合理、最得人心?从最初由国外引进原汁原味的热量表法,到后续出现的温度法和通断时间面积法,业界众说纷纭。但是,无休止的争论并未能阻挡供热计量装置大面积铺开。在很多城市,不但新建住宅要安装供热计量装置早已是强制性规定,大量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也搭上“顺风车”,效果却不一而同。
与前述项目大受褒奖相悖,两年前加装热量表的天津市北辰区秋瑞家园则略显尴尬。这个落成于2006年的小区直到上一供暖季结束,所有热表依旧懒洋洋地摆着。
“装完便没人提,也没消息说何时启用。”小区业主赵林(化名)表示。他认为这属于公共资源闲置。作为建筑从业者,赵林尤其观察并与同行交流了供热计量在各项目的表现,“我了解近几年装热量表的小区不少,启用或反响好的有限。”
去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组织对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工作专项督察。结果显示,已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却未实现收费的面积约5.1亿平方米,占全部装置安装面积15亿平方米的34%,浪费程度可见一斑。
技术路线的问号
目前,市面上并行存在热表法、通断时间面积法等多种计量方法。据赵林观察,热表法占有绝对比例。他认为除了执行不力,“用户抵制情绪及供暖企业‘难言之隐’都是软肋。遗憾的是,政府搞改造的钱都花了。”针对供热计量装置缘何成摆设这一疑问,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讳莫如深。
这种问题或可求证于数据。刘振提供了某小区实际供热计量的统计数据:以热表法为例,用户受“位置热差”影响,顶楼耗热量比中间户耗热量高3.88倍,边户耗热量比中间户耗热量高2.57倍。受“户间传热”影响,不少边户家中室温只有1416℃,舒适度严重下降,而耗热量却高出过半。
“这意味着因外墙和间墙大量传热,你家每年可能比邻居多掏几百块钱,却没人家暖和,怎能服众?”刘振说,“‘位置热差’和‘户间传热’是长久以来困扰国内外供热计量的重大难题,也是我国实施热改的拦路虎。”
供热计量在中国推行已有十余年,市场做得到底好不好,除了各地外交辞令式的汇报,其中酸楚与苦乐不一业界尽知。和刘振相仿,采访中不少专家提到“缺少科学的热计量方法及正确的技术路线是关键”。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曾直言不讳,“我国热改的技术路线存在问题,一户一表的既定方针不能调动用户与供热部门的积极性。”
在技术存疑的情况下,行政性推动已带来连锁反应。鉴于主管部门笃定供热计量事业及“诱人的市场空间”,地方政府倾力推动、收获荣誉政绩的背后,还有疑问、怨言甚至部分供热企业委曲求全——为让民众最大限度配合计量工作,有些地方实行“多退少不补”的收费政策,即采取供热计量之后的费用如若超过按照传统方式收费则无需补交;如果费用少于从前,由供热企业将差额如数退还。
如此“人性化”的政策令供热企业蒙亏,却纵容了荒谬的浪费——不少人一边开大暖气,一边大肆开窗通风。在他们眼中,“多退少不补”俨然挥霍的王牌。此前各方期待通过供热计量规范用户行为、进而降低建筑能耗的美丽设想刹那间沦为笑谈。
“据传国内推行供热计量最初是某位领导在国外受到触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坚决反对技术“拿来主义”:那有大量单体建筑,用热量表简单、奏效且实用,技术路线成熟清晰。但中国行不通,“国情差异大,咱有多少人住独栋(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