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一跌再跌,一些受煤炭行情影响的商品价格,随之受到关注。比如采暖价格,坊间降价呼声强烈。煤价降了,热价该不该降?降或不降,由谁来定?合理依据分别是什么……种种疑问的背后,不只是人们对各自腰包的在意和呵护,还有作为公民社会一分子,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和警觉。
2014年冬取暖费不会降价
2014年冬取暖期来临前,煤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在煤炭行业整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同人眼中的煤价是不同的,业主希望取暖费降一降,煤企则希望赚一赚。但从经济规律上看,煤价的最终决定者是供需关系且需求的决定作用更大:用煤的人多且供不应求,煤价就会上涨;用煤的人少且供过于求,煤价就会下跌。今冬的煤价涨跌与否,必然由以上关系决定。
考察山西煤价,大家会发现,在社会整体经济向上、各行各业开工率高的情况下,煤炭会供不应求。因此,煤炭价格上涨。近3年来,整体经济低迷,各行各业开工率低,煤炭供过于求,因此,煤炭价格下跌。但这是大环境下的煤价,具体到今冬供暖,还必须考虑到很多条件。
第一,是政策影响,近期国家取消了进口煤零关税政策,直接导致煤炭的供给量减少;第二,供暖季节来临,相对于用户的需求,会产生煤炭供给量减少的情况;第三,近3年煤炭价格的市场调整,使得许多煤企已经停关、整顿,直接影响了煤炭的供给量;第四,取暖期是需求旺季,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旺季,这会使得煤企不敢大量生产煤炭,也影响市场供给。基于以上几点,理论上,煤炭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煤炭价格不会下跌,今冬取暖费不会降价。
长远来看,煤炭价格下跌对消费者不见得是好事。煤炭降价的时期,一般也是社会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时期,这种不景气会传导到普通人的工资上,直接的结果就是工资降低或维持不变;煤炭涨价的时期,一般也是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传导到普通人身上就是工资上涨。
供暖企业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开
又到了供暖期,人们直观看到的是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已经达到近年来最低,可供暖价却依然坚挺。
我们不妨先看看油价的定价机制。2013年3月27日之前,油价的涨跌饱受诟病,在国际油价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的背景下,油企觉得上调油价没到位、不准时,消费者觉得“调涨不调跌”。有油企的内部人士道出现行定价机制的两个弊端:一是滞后,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调价周期较长,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二是规定模糊,给有关方面留下不严格执行调价行为的空间,该调整时不调整,调价幅度又不到位。2013年3月27日之后,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方案出台,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完善价格调控程序。
此后,油价涨涨跌跌,虽然仍有涨多跌少的声音存在,但是总体市场而言,人们对价格的涨跌已经习以为常,批评之声渐弱。
言归正传。供暖价格未降,供热企业也有一肚子苦水,如历史欠账、人员成本增加、旧管网维护、新管道铺设等等。诚然,影响供暖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煤价无疑是影响供暖价格的重要因素。
根据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煤炭价格的波动和热价挂钩,一方浮动,另一方亦随之调整。今年,煤价降了,供暖价格未降,足见这个指导意见对市场的调控并不明显。
我们认为,供暖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是造成人们对供暖价不降产生质疑的主因。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实现了信息的阳光透明,以及为民众监督公款流向创造了条件,油价的定价机制让人们明白了油价涨跌的成因。当然,油价与供暖价不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涨跌常在几日内发生明显变化,但供暖一年仅一次,人们对供暖费的普遍关注度也仅是在供暖前后,而供暖企业在进行信息公开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在受到民众质疑时才会倒苦水,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更有为不降价狡辩的嫌疑。在供暖价格上,不仅要求供暖企业在信息公开、透明上下功夫,还要提前发现问题,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这样让民众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助于供暖价格联动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尽快完善。
“管涨不管跌”透视民意视察慢半拍
煤价降了,采暖费怎么还不降?按照供热公司的说法,他们一直都在亏损,人员工资在提高,采暖管网改造成本高,最主要的是,热能是从电厂购得,热能没降,采暖价格自然没法降。而电厂的正常运转也非常不易,他们坦承亏损,为了给国家供电,他们高成本产出,低成本收回——煤炭价格是降了,可人员工资不是涨了吗?而且,搬运、运输成本个个都涨……然而,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撑的“亏损说”,只能博取一时同情。若作为决定热价调或不调的依据,显然远远不够。
热力企业亏损不是个体私事,亏的是国家的财产,是人民的血汗。企业常年亏损,理应对原因一查到底:管理是否科学,支出是否合理,财务运转是否正常,政府补贴用在何处,是否存在人员臃肿成本增加的情况……不细查深究,便无从诊治企业连年亏损的痼疾。
奇怪的是,这样的民生企业亏损了一年又一年,竟少有人试图查清病根扭转现状。倘若监管抑或整改跟得上节奏,企业运转正常,百姓不再为亏损埋单,采暖费随煤价下调或许不是没有可能。
如今,各方舆论可谓很强劲。公民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这次“叫板采暖费”观点的主要基础。故可以说,这次的调价呼声,更须纳入民意视察范畴之内,不能不引起重视。
舆论倒逼下,一些地区的发改委,有的在替企业“背书”,历数企业每年亏损的凄楚境遇;有的则谨慎回应“会随时关注相关动态,适时调整供暖价格”。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王主任列举数据后,很专业地表示:“主要原因是之前制定的采暖价格偏低。”这个观点比较新颖,可以总结为此次“采暖降价谈”中的“偏低说”。
实际上,调低供暖价格,都在看政府的表态。由此可见,发改委声称的“随时关注相关动态”,说的正是政府的动态。至于政府怎样才会动起来,这个得看政府民意视察的敏锐度和认识度。老话重提,说说采暖费涨价的事。2008年,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的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依据这个文件,2009年,我省太原市物价局召开了“城市居民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听证会上,百姓代表非常之配合——不能因为老百姓占了便宜,反让企业亏损。采暖费就这样子,涨了。
煤价涨了,采暖费要涨,而“降价”,仿佛还属于一个价格听证的新举措范畴。笔者认为,政府理应及时跟踪市场行情,加大对供热和水电的调价机制,以减少百姓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