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热泵网 近日,一则国家能源局于12月15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能源局等有关部门下发的《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文件在业内广为流传,该意见稿对目前太阳能利用的情况和未来“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进行了说明,并要求各下发机构于12月3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该意见稿主要针对太阳能利用的两种形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进行了规划。
一、当前太阳能利用情况
(一)发展的水平
光伏:“十二五”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
国内外市扬比例趋于合理,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在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排名前10名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
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光伏制造产业继续向高效化和精细化发展。多晶硅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光伏电池质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3~0.4%,产业批量化生产的多晶硅大阳电池转换效串已经达到17%以上,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5.5%,先进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巳超过20%。光伏设备国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
政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太阳能产业各项生产服务、标准逐步完善。
光热: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启动试验示范项目并有部分太阳能热发电站并网运行,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行业指导性文件。截至2014年底,全国巳建成实验示范性太阳能热发电站(系统)6座,装机规模为1.38万千瓦,约20个试验项目(140万千瓦)处于前期阶段。并于2015年11月全国范围启动了约100万千瓦的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并出台示范项目临时电价机制,为下阶段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困境
该意见文件指出,太阳能产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光伏:光伏发电成本降幅接近70%,己经达到1元/千瓦时以下,但与火电、水电等常规能源发电相比,仍然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2倍左右,发电成本、资金等经济性原因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
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国家平台,技术储备不足,在我国内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动力不足,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
光伏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设无序的问题,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全国年度计划与地方年度计划、相关各级规划管理协调机制间的协调仍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适应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电力交易体制、金融创新体系及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也对光伏发电市场的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光热:除去与光伏发电所面临的同样问题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尚不成熟,发电成本也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二、“十三五”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体制创新、技术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式出现新动态、新变化,能源消费增速进入换挡期,能源结构调整进入双重更替期。将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形成长期利好影响。
另外,在大气污染治理及气候变化的压力下,清洁能源替代速度将会不断加快,为太阳能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是,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未来能源成本竟争压力大,对太阳能发电市场拓展也将形成挑战。
三、太阳能开发规划的“十个要点”
该意见稿指出,按照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要求,把加快发展太阳能利用作为推进能源生产相消费革命、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促进电力体制改革、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式,以扩大多元化市场、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创新体制机制为主线,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到“十三五”末,力争太阳能发电规模较2015年翻两番,成本下降30%。
1.总体目标
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屣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发展促进成本持续降低,尽早实现太阳能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加快推进技术逬步与应用创新,建立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知多元化应用体系,形成国际竟争优势;完善太阳能发电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年度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约7%,在新增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约15%,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的比重约2.5%,折合标煤量约5ooo万吨,约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为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光伏:快速扩大光伏发电利用规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促进光伏多元化应用,全面推迸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光优发电综合利用、电价改革等示范基地。提高制造产业技术水平和项目经济性,促进全产业链市场发展,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完善光伏行业管理体系。
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显著扩大,形成西北部大型集中式电站和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举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底,在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光伏发电占比94%。
光热:通过技术进步和示范推广,促进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成熟。加强太阳能热发电规划工作,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经济性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在西部具备太阳能资源、水资源、电网接入等条件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链,并形成较为成熟的行业管理体系。
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保有量达到8亿平方米,年度总投资额约1000亿元。到2020年底,在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热发电占比6%。
2.技术创新指标
效率指标: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3%以上,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0以上,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热发电效率达到20%左右。
国产化率指标: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全产工艺一体化,高效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
成本指标:光伏发电建设和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到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0%,中东部地区建设成本7-8元/瓦,发电成本0.8元/千瓦时左右;西部地区建设成本6-7元/瓦,发电成本0.7元/千瓦时左右。太阳能热发电建设成本在20元/瓦以下,发电成本接近1元/千瓦时。
3.分布式开发
到2020年,累计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000万千瓦:
重点在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岸和珠三角经济区等省区新增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的国家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50个;
鼓励各省建设单个规模不低于5万千瓦的省级分布式光伏示范园区200个;
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推广建设光伏新村100个;
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加快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力争覆盖特困户家庭、扶贫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在中东部地区进一步探索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移动光伏供电系统等新型发电技术市场,累积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4.重点经济带、重点生态保护区髙比例光伏应用
在三大经济带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的地区和青海、西藏、海南等重点生态保护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占新增电源装机的30%以上,逐步实现区域内已有化石能源的替代和高比例光伏应用。到2020年,将光伏发电纳入新建广房的建筑标准,新增建筑面积光伏一体化比例达到20%以上。
5.大型光伏发电基地打造
点打造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8个,规划总规模2155万千瓦,2020年建成1590万千瓦。
在南方地区:主要结合四川、云南大型水电基地等规划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
在西部地区:重点在内蒙古、陕西、青海、新建、河北等地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土地沙化治理,奥运廊道建设等,开展以本地消纳为主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6.外送型光伏发电建设
提高己有外送容量中光伏发电的规模和比例,单个基地外送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总规模达到1220万千瓦。
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条件好、可开发规模大的地区,各规划建设1个以外送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可结合大阳能热发电调节性能配置光热项目,并配套建设特髙压外送通道,单个基地规划外送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7.典型示范基地
重点建设山西太同(300万千瓦)、山西阳泉(220万千瓦)、山东济宁(100万千瓦)、内蒙包头(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安徽两淮、辽宁、山西、内蒙古等采空区和备采区光伏发电综合治理工程开发建设,规划总规模1540万千瓦,2020年建成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8.光伏扶贫工程
在太阳能年利用小时数100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覆盖已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约300万贫困户,为贫困户带来每户每年至少3000元的现金收入。规划“十三五”时期光伏扶贫工程每年建设规模约300万千瓦,占全国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20%,站全国光伏电池产量的10%。
9.髙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选择部分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能通转型需求强的县域(或域镇)通过太阳能的规模化幵发和风电、地热能集中供热等分布式能源体系,实现城市能源绿色转变。到2020年,建成1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在分布式发电比例较髙,经济承受能力强、工业企业集中的园区或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多种可再生能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就地生产和消费,到2020年,建成30个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园区。
10.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基地
在2016-2017年的示范阶段,重点在太阳能直射辐射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协调土地、水资源和电网接入条件,单独或结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一批5万千瓦及以上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通过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到2018-2020年逐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化发展。重点建设青海、甘肃、内蒙、新疆4个百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基地,开展10万千瓦级规模化示范建设。
除以上项目外,还将开发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等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基地,探索和完善新能源微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还规划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升级,包括太阳电池及光伏系统的公共技术创新、产品测试、实证砑究等三大平台的创新,以及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部件技术创新任务,完成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新型太阳电池的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指标,大幅提升我国光伏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水平。
该意见稿还提出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海外合作的规划,在“一带一路”下,持续加强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利用产业国际市场规划合作。并加强国际研发,开展太阳能产业前沿技术联合研发,特别是并网、电池、储能技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切实提高我国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建立人才国阵化交流平台,为太阳能产业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提供人才支。
为支持太阳能利用,国家还积极加大财政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各地统等节能减排、扶贫、棚户区改造筹资金,对示范项给子财政支持政策。推动银行金融投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售电收益权和项目资产质押的贷款机制、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国家光伏产业投资基金等,为光伏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优先保障可再生能上网,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机制和朴偿机制。
四、到2020年,将实现哪些利好?
到2020年,太阳能年利用总規模达到1.5亿吨标煤,其中太阳能发电年节约5000万吨标煤;太阳能热利用年节约9600万吨标煤,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亿吨,减少硫化物排放690万吨。预计“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将达到100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亚贡献将迗到8000亿元。太阳能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达到700万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从业人数可迖到500万人。
通过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将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困难,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健康转型。当前,这些规划能否落实、成效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