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海绵城市”概念缘起
传统的快速城镇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新型城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背景下,住建部在对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的雨水管理经验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气候条件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生态型雨水管理模式的发展理念。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初探
“海绵城市”概念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经济条件制约不可能完全放弃过去建设的规模庞大的排水管网;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开放空间较少,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利用大面积绿地即可实现雨水调控。
因此,“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势必同发达国家的低冲击城市设计存在一些不同,而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内涵。
“海绵城市”的特征
循环性
“海绵城市”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注重生态系统自有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城市建设开发后应当尽可能的维持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保护城市原有水系统所具有的完整循环过程。通过雨水渗透、蓄滞、净化以及资源化利用,发挥雨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最大价值。
复合性
“海绵城市”理念从城市层面提出雨水管理理念,其理念主体为城市,其概念自然包含了建筑设计、景观塑造、环境保护、灾害防控等复合性内涵。
可达性
同田园城市、广亩城市等城市理想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海绵城市”具有较强的可达性,通过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手段易于实现。
集约性
“海绵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协调资源约束和城镇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改变外延增长型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强调棕地的合理再开发,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管理,融合集约发展的理念,实现生态型雨水管理。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创新规划理念,融合城市规划层次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首先应当创新规划理念,将低冲击开发的理念融入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各个层次的规划设计之中,实现城市规划低冲击化。
统筹区域发展,契合广域生态安全格局
“海绵城市”注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应当统筹区域生态格局,划定水生态敏感区,为城市保留一定规模的生态用地。
协调涉水规划,加强专项规划高效协同
城市规划体系中涉水规划有很多,城市给排水规划、城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城市节水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城市防灾规划等。
强调因地制宜,构建完整生态设施框架
“海绵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城区或街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条件等特点,合理的确定雨水管理目标。
制定指标体系,把握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是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依据。
加强智慧应用,构建实时动态管理平台
基于RFID技术的嵌入式传感器构成的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在雨水管理工程设施中嵌入这些传感器,实时将雨水收集、渗透程度、污染净化程度等信息传输到云计算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切实有效的动态信息,并将信息分析结果传输给规划部门,作为规划实施成果的反馈,进一步优化“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策略
“海绵城市”即城市“海绵化”,其规划核心在于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系统规划。该规划可建立在传统城市规划的体系之内,并利用传统规划的分层指导和指标控制的编制原则,将低冲击开发的理念同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这三个阶段相融合,调整现有规划高冲击化的策略,增加低冲击化目标,并优化各阶段控制指标,从而完成“海绵城市”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系统规划。
总体规划阶段“海绵城市”规划的内容框架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首先应对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源、生态水敏感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防洪设施资料、径流污染和地表径流等现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在此基础上,编制低冲击开发的雨水系统专题报告;确定总体控制目标(径流控制目标、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洪涝灾害控制目标);并对低冲击开发建设进行宏观层面的统筹安排,明确开发策略、原则和经济性;统筹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水系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城市道路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划定生态分区和空间布局,确定水系保护、蓝线划定、绿化体系、生态开敞空间连接度、下沉绿地形式和规模、渗透路面的规模等问题,通过专项规划低冲击理念化,将这些规划有效衔接起来;确定智慧化低冲击开发设施的内容、组成结构及其管理模式,提高低冲击开发设施的管理效率。
通过“海绵城市”评估体系对规划方案进行生态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和资源效益评估等,达到标准的可通过审批并指导详细规划,否则须进行规划方案调整直至通过评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