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1年,中华白海豚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物种,严禁有关该物种的一切贸易活动;自2008年开始,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而不幸的是,它们目前已经升级为易危物种。
我是中华白海豚守护者冯抗抗,2005-2011年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学科组工作,2011年至今在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负责公众教育、海豚救助和科研调查。
我和豚类动物打交道已经有十三年了,怎样让更多人一起保护它们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海豚存在于地球已经十几万年,如果它们真的因为“物竞天择”走向灭亡倒也罢了,可现在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人类显然难辞其咎。它们正面临着哪些威胁?关于中华白海豚以及豚类动物的保护,我很乐意从自己了解的领域去解答大家的问题!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现状如何?
RUSHER: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如何?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我简单介绍一下江门保护区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吧!江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成立于2003年,2005-2007年做了本地调查,根据科考结果显示,有200-280头中华白海豚在保护区海域生活。到了2012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种群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0头的中华白海豚在保护区海域生活。简单从数字上看是明显增多了,但也跟不同的调查方法、调查频率有关,也有周边群体交流的原因。种群数量只是一方面,我们还会关注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渔业资源是否满足它们的需求,水体环境是否合格,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有多大等诸多方面。目前来说,江门保护区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稳中有升,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渔业资源衰退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其他的暂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我们也会持续的关注下去的。
omygod哈哈哈:很少听说过白海豚,她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分布状况是什么样?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的确有很多人不太熟悉这种海豚。中华白海豚是一种近岸生活的海豚,水深5-20米是它们经常活动的范围,有时也能去到2米左右的水域,多半是为了捕食。它们分布于亚热带海区的咸淡水交汇区域,在我国是东南沿海地区,珠江口附近是最大的种群,然后广东湛江、汕头,广西钦州,福建厦门,台湾海峡西岸等地都有分布。要注意,中华白海豚并非只是中国独有,泰国等地也会有分布,它们是分类学上的差异,这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就不展开了。中华白海豚是哺乳动物,胎生,用肺呼吸。它们喜欢群居,有协同捕食、互助抚幼等行为。中华白海豚并不像瓶鼻海豚等那样被人熟知,相关研究也没有特别的深入,习性方面可以参考一些纪录片里关于海豚、鲸鱼的介绍。
傲娇的黑马赫:你好,想了解下目前白海豚的种群数量。
冯抗抗:种群数量是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一个数字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还要看种群的分布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等。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数据,珠江口区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最多,为2500头左右,湛江区域约有1400头,广西钦州约有100多头,厦门有60头左右,其他地方就十几头的样子。
梅友筑丫:目前大概存活量是多少,平均寿命多少年,繁育周期需要多久,一次生育又有多少幼崽,挺好奇的。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中华白海豚目前在我国的分布及种群数量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根据文献,它们的平均寿命一般在30-40岁左右,妊娠期为11个半月,每次只产一胎,雌性中华白海豚需要9年左右才达到性成熟,这样算下来它们的繁殖速度是非常的缓慢。
leehom:中华白海豚是红色的么?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中华白海豚的一大特点就是肤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为了便于研究,一般把它们分为六个阶段:婴年期:刚出生的时候皮肤为铅灰色或深灰色,伴有明显的胎褶;幼年期:肤色开始变浅,但仍以灰黑色为主,无斑点;少年期:开始出现大量的斑点,布满全身,体型接近成年海豚;青年期:斑点逐渐减少,部分皮肤颜色变浅,灰色中有泛白;壮年期:斑点变少,集中分布于个别区域,肤色大部分为灰白色;老年期:几乎没有斑点,全身变成灰白色、白色。当它们剧烈运动后,皮下毛细血管会充血,所以看上去呈现出粉红色,非常可爱,它们又被称为:“粉红海豚”。以上说的年龄段分期,只是相对的概念,并不完全准确,但从皮肤的颜色、斑点多少以及体型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华白海豚的年龄段。
中华白海豚年幼时肤色是黑灰色的,之后呈现粉色,可以说是越老越白。
中华白海豚正面临哪些威胁?
Richie:看过电影海豚湾,非常震惊,现在日本还有那样大量捕杀海豚的情况么?我们中国人会偷偷捕杀海豚么?另外,海豚真的智商非常高么?像传说中的如果海豚在陆地上会比人聪明?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日本还是有你说的那种情况,过去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现在则是彻彻底底的商业行为,捕捉到鲸鱼或者海豚将其出售给海洋馆,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有需求他们自然不会停止。商业捕鲸不仅仅在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同样也在做,“没有买卖,没有伤害”这句话一点没错。在中国,早些年也有沿海的居民捕杀海豚,但那时是为了填饱肚子,获得一些生产资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捕杀了。事实上,中华白海豚一直被沿海渔民当做神仙一样供奉着,都不会主动去伤害它。
关于海豚的智商,我个人不赞成那些“相当于几岁孩子的智商”之类的观点,因为这是拿人类的标准去衡量海豚,毫无科学依据。大自然的复杂程度人类难以想象,每种动物能够生存下去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我们需要做的是去观察、记录、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拿出来PK。海豚确实是属于高智商的生物,群体之间会协作捕食、互助抚幼,它们不是鱼类,却能在鱼类的主场成为主宰,这些都是几万年进化的结果。假如它们离开海洋去到陆地,我很难想象它们会怎样,你说呢?
Thanatos:现在航运发展和海洋垃圾是它最大的危险么?这现阶段是难以调和矛盾吧?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中华白海豚面临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酷渔滥捕造成的渔业资源衰退——食物短缺、海洋工程——栖息地破坏、繁忙的航运——噪声、海洋垃圾——有机污染物中毒。每一项都能给它们造成致命的影响,不仅仅是当前存活的个体,还会对种群未来的繁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案,许多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要执行好这些保护措施,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十分足够的重视和极大的力度,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毁掉它一天就够了。
复仇者www:之前看到说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域与人类高度重合,就是因为这样,白海豚的处境有时候会更危险是吗?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我认为可以这么说。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代人类文明的几大发源地都在大的江河流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早期为了生存向大自然索取一些动植物资源是没有问题的,一来数量很少,二来整个生态系统没有破坏。随着人类数量的急剧增加,需求也在增加,“入不敷出”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中华白海豚就喜欢在近岸生活,几十万年来都是这样,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正是从近岸开始,当破坏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恢复的速度,并且很多破坏是不可逆的时候,白海豚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有人会说:它那么聪明,不知道逃跑吗?不知道躲避吗?它们是知道躲避的,可看一看地图便知道,中华白海豚的历史栖息地——沿海地区恰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它们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想到一句话:地球不需要人类,人类才需要地球。经济确实要发展,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关注。当我们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怀念着小时候在乡下玩泥巴,抓蜻蜓,呼吸新鲜空气的美好时光,是否能想一想,是努力留住最后的净土,还是失去之后再来惋惜?
醒LAI: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海豚被搁浅,它们为什么会大量搁浅?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海豚搁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究其原因在研究人员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是地球磁场的干扰,有的认为是自身“导航系统”失灵,有的认为是因为疾病,有的认为是“领头豚”发生失误,导致它的小伙伴跟着失误,导致群体搁浅。其实它们都有道理,但针对已经发生搁浅的海豚,要判断其原因是非常困难的。请放心,科学家们都非常关注这一现象,也在不断的积累数据,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破解这个谜团。而当务之急,是需要对已经发生搁浅的活体海豚进行正确的救助,尽可能的提高它的存活率。
seaworld:鲸鱼海豚这类哺乳动物能听见的声音频率的范围是什么?他们会不会受到声音污染?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鲸鱼海豚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都依靠声音进行通讯交流,所以都有非常发达的发声系统和敏锐的听力系统。海豚等齿鲸拥有非常宽的听力范围,最高可超过100kHz,而须鲸的发声和接收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对于不同强度的低频声音还是会做出不同的响应。
海洋人为噪声的频率几乎都处于鲸豚的听力范围内,目前对于鲸豚来说海洋人为噪声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威胁之一,特别是人类活动密集的近岸区域。水下噪声会对水生哺乳动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改变或掩盖动物的声信号;2,改变动物的潜水和捕食行为;3,造成动物逃避和迁移;4,可能导致动物搁浅或意外;5,对动物听力造成伤害(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噪声环境下有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听力阈移,如果噪声强度过大或者长时间的噪声,还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6,高强度的环境噪声还会给动物的生理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如血液激素的改变。
中华白海豚是如何进行回声定位的原理解释图 图片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御寒:你好。我是一名非常喜欢大自然的。据我所知。长江截流后就没有发现野外自然白鳍豚。人工养的最后一尾白鳍豚也在几年前去逝。我想知道它们的真实现状还有活存在吗?我非常希望精灵能留住在这个星球上。愿上帝保佑。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不管你是不是把中华白海豚看成是白鱀豚,都是对这些濒危物种非常的关注,这是很难得的。刚才也回答过另外一位朋友的问题,白鱀豚已经是“功能性灭绝”,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未放弃,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多渠道全方位的搜索它们的踪迹。也许能找到,也许不能,但起码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来避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很可惜的是,我自己也没有亲眼见到过活体的白鱀豚,但我希望其他的生灵能够继续被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直看到。
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干活那不就:中华白海豚完善保护,对人类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通俗来说,保护好中华白海豚,人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过得好一点。
保护一个物种,主要有三种渠道: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中华白海豚目前还没有达到需要人工繁殖的程度,它们生活在海里,也没办法搬家,所以只有一种选择:就地保护。如果它们有足够的鱼做食物,不必担心被高速快艇撞伤,有安静的海湾可供休息,水质良好不会中毒,那我们根本不用操心,它们自己可以繁衍生息,一切都是自然的,几十万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
中华白海豚和人类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同为哺乳动物就不说了,流线型身材、粉色皮肤也不必强调,中华白海豚活动的水深范围是5-20米,不会超过40米,有时2-3米的浅滩也能看到,这个范围正好是各种海岸工程、航线、近海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域。海水很脏,垃圾多,鱼越来越小了,白海豚处境艰难,人类能躲得过吗?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白海豚开心了,人类也会过得更好啊!
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旗舰物种,如果它不复存在,整个海洋系统距离崩溃也就不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人类的关系是“唇亡齿寒”。
一句话结尾吧,保护中华白海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挚心:对白海豚的保护研究你们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大众应该如何去保护它呢?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江门保护区的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公众教育多渠道多样化的向公众传播中华白海豚的基本常识,正确的保护理念以及基础的救助方法;2.科研调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保护区开展中华白海豚生态学、声学、渔业资源、环境污染物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3.巡航管护和渔政海监联合执法,在保护区海域不定期巡航,有效打击非法作业船只和作业方式,还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设立海上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手段对保护区海域进行全方位的管护;4.海豚救助对整个海域的死亡海豚个体进行解剖、取样分析死因并无害化处理,对活体搁浅或误入内河的海豚实施救助,已经有成功救助并放归大海的案例。
作为普通的市民朋友,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相关的信息,知道什么是中华白海豚,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它的现状是怎样;然后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不乱丢垃圾,可以减轻海洋污染对海豚等生物造成的压力;少食用野生、濒危的海鲜,可以减少捕捞,不和海豚“争食物”;成为志愿者,让更多人知道海豚的知识,参加保护区的各种活动等等。不一定非要去到第一线去做事,海豚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平时的小小举动就能对它产生影响,就看我们怎么选择了。一起加油吧!
Elephanttigerandlion:在国外参加过观鲸观豚的旅游国内好像没有听说?如果有对于推动保护和更多人认识它们应该是好事一桩。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在国内,目前有两个地方在开展观鲸观豚旅游,一个是广西钦州的三娘湾,观赏对象是中华白海豚;一个是台湾的花莲,观赏对象有瓶鼻海豚、飞旋海豚、弗氏海豚等,运气好的话还会看到抹香鲸、虎鲸等。
能够亲眼在野外见到活体的鲸豚,的确是一种美妙的体验,羡慕、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会让人觉得要好好的保护它们。然而也会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一是安全。海上的情况千变万化,尽管都是哺乳动物,我们没办法像海豚一样在水里生活,也不要指望落水后它们会来救你。因此,这个风险必须得到最足够的重视。
二是对动物的影响。前面有朋友提问关于声音对海豚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无节制的船舶噪音会对鲸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最终的结果就是海豚或者鲸鱼都被观赏它的船只赶走了。此外,船只必须与海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从特定的范围接近动物,不能阻挡它们的运动路线,不能冲散动物群体,遇到母子海豚更要十分小心,一旦把它们冲散分离,幼豚将非常危险。简言之,就算可以出海亲眼看到海豚,也必须保持足够的克制。
三是观豚旅游的意义。我个人觉得,观豚赏鲸不应该成为新式的动物园之旅。狮子老虎也好,海豚鲸鱼也罢,是和人类一样共同享有这个美丽的地球,我们去到它们的领地本来就是一种干扰,不应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它们当做玩物,肆意的去影响。观豚的结束,应该是护豚的开始。
204620085:海洋动物是否比陆地动物更难保护?
冯抗抗:你好,感谢关注!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好啊!开个玩笑了,其实在两种地区开展保护工作,各有各的优势和难处。
陆地上设立监测设备很方便,容易维护,海上就很麻烦,成本高且难维护;
陆生动物相对容易控制其活动范围,便于管理,海洋动物没办法控制;陆生保护对象容易近距离观察,容易安装跟踪装置,海洋动物比较难靠近,少数动物能实现无线跟踪;
陆地地貌丰富多样,很多地方人类难以到达,海洋则相对单一,容易到达。
气候条件方面,各有千秋。
动物保护是一项有难度,枯燥,但充满乐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