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意识与消费选择产生了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疫情前,我们往往习以为常地接纳了一些由高碳排放带来的生活便利,但疫情让人们意识到,其中不少并非必须,“地球的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可逃避,也无法事不关己。
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了一项面向父母、大学生、在职员工3个群体的公众问卷调查,聚焦公众如何看待疫情带来的个人行为变化、如何响应并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等。
调查历时1个月,参与人数达1.1万余人。调查发现,疫情使人们的生活关注点发生了变化,“身体健康”成为所有受访者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最关键组成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用低碳消费行动来支持环境保护和气候安全,与此同时,调研也发现了公众在行动落实上遇到的困难与疑惑。
生活方式改变:九成人消费次数减少,绿色出行比例提高
眼下,全球战“疫”仍在继续,其规模与影响已远远超越公共健康领域。这场疫情为公众带来哪些个人低碳行为变化?随着全球各国纷纷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们会否坚持这样的低碳生活方式?
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之友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展开了面向公众的疫情之下生活方式的调查。“自然之友一直以培育绿色公民为使命,深入探寻公众可以参与的、指向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并尝试让更多的人在行动中成为绿色公民。”在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看来,这样的调查十分必要,能够为后疫情时代推动低碳消费和生活带来启发。
调查为何选择父母(有0-15岁孩子)、大学生(无0-15岁孩子)、在职员工(无0-15岁孩子)这3个群体?负责问卷设计的自然之友公众行动业务总监宫悦告诉记者,这3类人群是未来20年社会消费与决策主力人群的代表,调研人员试图通过了解疫情对他们生活方式产生的短期影响、对美好生活重要元素的选择、对环境与生活之间关联的看法等,来了解社会消费主力人群在追求美好生活与低碳发展之间已有的认同与误解,为更多人能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理清障碍。
翻看这份题为《后疫情时代,美好生活的绿色可能性调查报告》,其揭示出,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超七成开始在家做饭,这无疑更健康、更绿色,减少了浪费和外卖所带来的白色污染;而受疫情影响,近四成受访者选择打包时自带餐具。
体现在出行上,对于职场人士和大学生群体来说,步行或骑自行车比例更高了,受访者对这一出行方式的变化接受度较高;在购物上,相比疫情之前,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消费次数明显减少。对于购物频次的降低,63.1%的受访者表示,此举能让自己“发现有些东西不是必需品,物尽其用也不错”。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人们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有76.6%的受访者表示更加关注健康和医疗;53.9%的受访者表示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和野生动物话题,这可能预示着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调查还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环境、气候和美好生活高度相关。
疫情之下,各种生活新方式也迅速被普及,如居家办公、无接触服务、减少出行等。“尽管对很多变化人们还在调整适应当中,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于更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宫悦说:“透过数据,就是想要发现,经历了疫情后人们理想中的未来。这个未来既关乎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关乎整个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
践行绿色生活:认知仍有不足,倡导从小事身体力行,增强公众行动的内在动力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受访者意识和体会到了其对当下生活的显性冲击,也让超过98%的受访者联想到了更多“隐形”的挑战。
记者留意到,调查报告中公众认为排在前3位的“看不见”的挑战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传染病等危害生活安全,环境污染影响自己和家人健康,以及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受到冲击,支持者比例都超七成。
与此同时,在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上,调查也揭示出,超过六成人认同“地球的资源有限”,而“人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环境”也得到了79.5%受访者的认同。“这预示着,更多的人有可能持有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这样的观念是实现环境美好和气候安全的重要基础。”宫悦表示。
报告同时展示出了人们认知方面的不足。如对于环境与气候问题的紧迫性认知不够,有近五成在职员工并不清楚能源和食品支出的增加与环境相关,对于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公众态度差异较大。此外,关于减碳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此次调查还发现,人们对于什么是低碳消费、如何判别低碳产品,还存在困惑。阻碍受访者低碳消费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人们难以判断低碳消费和低碳产品,以及低碳消费产品太贵。65.1%的受访者表示“符合低碳消费的产品有补贴”,可以协助自己选择“低碳消费”。
那么,从这份报告中,我们究竟能洞察出什么?
“疫情证明,人们过‘慢一点’‘麻烦一点点的’的生活,是可行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三餐、交通、消费发生变化的积极感受,证实了我们有能力践行对自己和地球都更好的生活方式。”宫悦表示,从调查来看,推广更低碳的社区购物方式,建立绿色出行的社区联结、优化低碳产品认证标识,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报告的末尾,对人们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提出了可行建议。
如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区活动等方式,丰富人们关于环境美好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知识和体验;就个人低碳行为如何影响整体环境的数据、案例等进行宣传推广;结合个人健康、节约金钱等有针对性地推广个人低碳行为等。
在设计针对公众的“低碳消费”引导策略时,可以遵循差异化思路。如大学生群体相对更在意精神愉悦,对价格更敏感;父母群体相对更容易受同伴社群以及低碳带来的独特标签影响。
在个人生活方面,报告倡导从“自己做饭”这样的小事开始,身体力行进行通往美好生活的低碳实践。
“总之,消费无小事,个人消费意识与选择的低碳化转变,能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转变,期待全社会共同来促成。”何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