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水工业网】2015年元旦前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团城湖明渠段闸门提起,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一渠清水正式进入北京市团城湖,至此,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专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将大大缓解首都严重缺水状况,有力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江水北送
实现50年调水梦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
2014年12月27日,历经15天、千余公里行程,汉江水一路北上,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北京,并通过自来水管网进入到首都的千家万户。
从1952年提出“借水”设想,江水北送、南北调配的调水梦2014年终于变为现实。“北京是中线工程的终点,南水到达北京,标志着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实现了通水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认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将润泽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在社会经济、生态、政治方面发挥巨大的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工程计划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能有效缓解上述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极大减轻这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表示。
10亿方水
缓解首都“水危机”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涝北旱,首都北京缺水尤其严重。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为人均1000立方米,而北京仅为100立方米。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同时,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北京城市用水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口仅400万,如今已增至2100多万,仅居民用水就增长了9倍。
为弥补巨大的供水缺口,北京多年来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1米。
“因为严重缺水,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已面临很大的危机,必须靠外援来支撑,而调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许多国家解决人口密集地区缺水需求的有效措施。”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说。
北京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末端,是沿线各省市中建成最早、发挥效益最早的城市。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江水进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将为北京送水10.5亿立方米,供给15个区县,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90%区域。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这意味着,北京未来一年将增加50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水资源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
动态监测
确保水质安全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北京将满怀感恩之情,用好、管好宝贵的南来之水,让首都人民喝上优质、安全的放心水;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引导全社会珍惜节约用好每一滴水。“让这一泓清水真正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友谊之水,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在确保水质安全方面,沈凤生表示,自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后,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根据国家批准的规划,采取了严格的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的标准。因为中线工程的水是封闭输送的,和流经当地所有河流都不相通,也就是说,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怎么样,到北京、天津等地的水质也就怎么样。
为确保“南水”进京后的首都供水安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制定了工艺运行、水质安全等一系列供水保障方案,建立了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区政府、小区物业及公建产权单位的三级对接机制,同时对供水管网水质实施动态监测,成立由200人组成的水质监测队伍,对重点区域供水管网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并可随时启动应急预案。
(慧聪水工业网新闻将在慧聪水工业商城APP内第一时间发布, iPhone/iPad及Android版本均已上线,互相通用订阅账号。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慧聪水工业商 城hcwater。)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