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
5月20日晚,杭州钱塘江两岸上演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城市灯光秀和无人机编队表演交相辉映,照亮了整个夜空。“520中国”、“我爱你中国”等字眼深情表白祖国,收获无数网友的热情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视听盛宴中,陆地空中,有十余个机位进行5G高清直播。
技术团队充分利用5G直播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对整个活动区域进行立体网络建设和优化,实现多路高清视频的实时回传,提升传送速率,优化用户体验,网友们将可以在新媒体上零延时地体验到一场精彩现场秀。
除了杭州的这场灯光秀,大家最近是否频频被各地的灯光秀刷爆了朋友圈?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最新版主题灯光表演“活力都市”
“点亮长江,畅游武汉”长江灯光秀
埃菲尔铁塔130岁生日灯光秀
灯光秀不仅仅是个“工程”
绚丽多彩的灯光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演艺设备已经走进全新的时代,科技与艺术的大融合,迸发的是智慧光影。
而其中,我们也愈发有感:城市举办灯光秀有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关注灯光秀的内容生产,而不仅仅将它视作一个“工程”。
灯光工程关联的是实施和安装,但实施和安装的内容是什么?仅仅是技术的开发和技术的炫耀吗?也许正是因为过去对展示内容的严重忽视,国内盛行的“灯光秀美学”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城市的灯光秀遭到严重诟病,色彩和技术的堆砌成为城市视觉领域的“新灾难”。这是一个封闭的内容机制催发出的奇异现象,也是“重技术、轻内容”的后果。
我们以深圳灯光秀为例做详细的说明。
此次由澳大利亚籍华人艺术家沈少民,澳大利亚艺术家穆尔加、雷科·伦尼和西班牙百博工作室共同创作的艺术家版本灯光秀,主动将内容生产机制向国际创作群体打开,可谓深圳的又一次先行先试。
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把自身对城市文化的理解,用灯光的形式进行表达,与其说是一场声光电的城市秀,不如说是一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它不只关乎视觉,也触及城市的观念和精神。
灯光秀的表现形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其形式背后的观念。尤其是在深圳的市中心,以43栋高层楼宇作为媒介,它能否激发城市的记忆和情感、能否关注城市中的生命个体、能否推动城市的创造……远比技术的炫耀重要得多。
此次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从深圳的城市文化中提取不同符号,并以饶有趣味的方式进行有力表达,在冰冷的建筑体之间建立起了临时连接,使一成不变的建筑表皮成为了具有丰富可能性和表现张力的媒介。
这也正是灯光秀颇具魅力的地方,它打破了报纸、电视、网站这些惯常的主流媒介形式,而以城市自身作为舞台,将人们带入一个更具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世界。
无疑,深圳是一个重视空间活力的城市,并且着力去激发不同空间的可能性,如“深港双城双年展”对城市片区的激活等,已有很多案子和故事。然而灯光秀之于深圳,其意义远不止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观看的城市表演,而是让市民广场成为一个市民活动的中心和城市焦点,定义城市的超级体量和惊人尺度所带来的消极性,让市民广场的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意义。但这其中的“意义”如何生产,就涉及灯光秀到底要秀什么。
可以说,此次艺术家们的创作除了为灯光秀提供视觉的体验外,还以他们的方式演绎了什么是规则、什么是城市精神、什么是“深圳”。这也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技术崇拜的风潮下,我们是更应该发明物品,还是更应该关注观念的产生,而此次灯光秀必将会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展示媒介和展示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当下,灯光秀会不会是城市文化可以借用的表达形式?毕竟它面对的是为数惊人的观众,它结合了新技术和新观念,一旦其形成一个开放的创作机制,其中蕴含的能量定会惊人。
但仍需留意和思考的是,无论是灯光秀或是大型展览,当现场消逝以后,它们能够为民众、为城市留下什么?它们能否记录艺术家的创作?能否将艺术家的思考和研究沉积下来?这也许才是激发城市文化艺术生长力和生产性的根本。
责编|刘朝宗
内容|黄丽芳
排版|黄丽芳
资料来源:中华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