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湾中央大学光电系陈升晖教授带领的萌芽新创团队Microluce近期发表Micro LED磊晶技术,透过高能物理在低温状态下即可长出高品质氮化镓薄膜,完全抛弃主流的巨量转移制程,成本仅是现有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的十分之一,具有量产潜力,相关技术已获得了台湾及美国专利。
▲由台湾中央大学光电系陈昇晖教授(中)、詹世豪博士(左)和曾少泽博士(右)所带领的萌芽新创团队发布创新的Micro LED磊晶技術,透过高能物理的方式,在「低温」状态下即可长出高品质的氮化镓薄膜。(台湾中央大学提供)
巨量转移是现今Micro LED显示器至重要的步骤,已发展近十年,但该团队认为巨量转移是错误方向,主要因现今的LED晶粒须覆晶制程及结构弱化等程序,蓝绿光材料是氮化镓,红光材料是砷化镓,两种材料的驱动电压不同,驱动电路将造成困难,尤其成本考量上,坏点修复问题不易克服,因此难以量产。
该团队透过高能物理的方式,突破以往一千度以上的高温限制,在低温状态下即可长出高品质的氮化镓薄膜,温度可控制在500至700度左右;面版尺寸可从2英吋至12英吋,可随着制程设备等比例放大,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找出最佳磊晶模式。
现今巨量转移2K画素的MicroLED面板成本高于33万台币,该团队自主开发的磊晶板,搭配奈米材料技术可达到全彩化的微发光二极体显示效果,一片面板的成本仅现有的十分之一,深具量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