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制药工业网】糖尿病和癌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学会联合发表《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该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及死亡风险增加。近期来自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的一项对50余万人平均随访7.1年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会增加癌症风险,特别是肝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今天是世界抗癌日,来说说糖尿病和癌症的相关性。
糖尿病为何增加癌症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增加的原因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生长因子、肥胖、高血糖、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
高血糖高血糖会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降低,使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增加细胞癌变几率;高血糖还会对DNA造成氧化损伤,造成DNA损伤和突变,诱发癌症。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的分化、增殖、个体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糖尿病患者通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水平升高可以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的合成,使得后者减少,从而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此外,高水平的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均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后者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增加肿瘤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肿瘤生长。
雌激素女性糖尿病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肾癌和乳腺癌发病风险。此外,子宫内膜也是雌激素的靶器官之一,高雌激素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进而癌变。
糖尿病与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发病率与肝炎病毒的感染、酗酒、饮食习惯等有关。Singh等对13项肝癌相关性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发现,糖尿病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相关,提示糖尿病是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肝脏通过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异生参与血糖的调节,而糖尿病患者的高糖毒性、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微循环障碍均可能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诱发肝癌的发生。
糖尿病与胰腺癌
胰腺作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器官,胰腺病变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血糖的控制。而糖尿病患者长期高糖毒性损害胰腺组织,影响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反复破坏、修复后可导致胰腺癌变。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联性一直备受关注,田力等研究报道糖尿病更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不是胰腺癌的诱发因素。
目前,糖尿病的病程与胰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是胰腺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使用胰岛素治疗亦可作为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子。
对于发现胰腺癌的短病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和继发表现。合并胰腺癌的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β细胞的破坏,其血糖波动更大,血糖控制不容易达标。
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的发生均与雌激素相关,而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会升高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与乳腺癌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
张春苗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高胰岛素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葛菲研究发现,合并糖尿病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上病情更严重,提示2型糖尿病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降糖药与癌症相关性
目前关于降糖药与肿瘤的发生风险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关于降糖药的安全性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临床和基础研究来看胰岛素促泌剂与肿瘤关系尚无定论,二甲双胍可降低肿瘤风险抑制肿瘤的增殖,TZD类、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药物临床与基础存在诸多矛盾和争议,另外一些降糖新药与癌症风险关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较少,因此降糖药物与肿瘤关系仍需科学、合理的临床及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
重点谈谈二甲双胍,这种降糖药的确比较神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它不仅能降血糖,还有预防癌症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各种肿瘤的发病风险,抑制肿瘤转移,阻止肿瘤血管生长。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组随访10年后各种肿瘤发生风险降低29%。二甲双胍通过减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发挥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参考文献:
[1]PanXF,HeM,YuC,etal.Type2DiabetesandRiskofIncidentCancersinChina:AProspectiveStudyamong0.5MillionChineseAdults.AmJEpidemiol.2018Jan3.
[2]朱莉菲,张秋玲.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13):2639-2643.
[3]桑谊荃,马向华.降糖药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7(13):2589-2592.
[4]糖尿病患者不必谈癌色变[J].糖尿病天地:教育刊,2015(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