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融合的规制重构研究

   2020-07-17 聪慧网sxxjymy4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7日 20时37分42秒

    【慧聪广电网】基于县域行政资源和传播资源的实情,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县级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建构县域全媒体传播体系,县级媒体融合的规制重构即顶层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关键词】县级媒体融合;规制;重构

    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如今,“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紧迫课题。

    郡县制,天下安。在县域自媒体勃兴、县级大众媒体日渐式微的县域传播新格局下,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县级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中国媒体融合的进度,已经从中央和省级的上层主干媒体,下沉到基层支系媒体,开启了媒体全融合体系的时间窗口,县域新闻传播业迎来深刻变革。已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县级媒体融合,规制重构顶层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从县级媒体融合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各地实践看,其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县级行政部门主导,通过机构改革整合县级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等媒体资源,组建融媒体中心,运营权由三家分享。第二种是以县级广播电视台为基座和依托,建设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由广播电视台运营管理。第三种是同地市级的报业集团或广电集团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建设和运营县级融媒体中心,由报业集团或广电集团负责运营。从媒体融合的要素看,三种模式虽然顶层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不够深刻,毕竟改变了既有的县级媒体传播规制,推动县级媒体融合,触发了融合规制的重构。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加速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传播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和未来方向,是当前相关研究的聚焦点。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两项基本任务是要回到区县媒体层面建设融媒体中心,落到新型主流媒体的时代定位上来。同时,他提出未来广电系统主导的融合发展需要强化区域整合力度,唯有此,才能避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陷入到碎片化的尴尬境地。[3]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着重架好四条主线:第一,坚持“融合”这条主线;第二,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第三,把握“引导”这个首要功能;第四,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4]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黄楚新认为,县级媒体融合要因地制宜,扎根本土,服务当地;推动多平台联动、全媒体拓展的同时,切实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以人员、经营机制的双重创新,实现从外部“输血”向积极“造血”转变;广泛借力,以合作促进融合转型。[5]

    分析既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多数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设计上。如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既然成为国家战略,无疑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范畴,因此,顶层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等规制是确保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县级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基石。

    一、县级媒体融合的现状及特征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何成为国家战略?从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经度来观照,县级媒体到了不得不改、不改就死的地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县市的传播发展曾出现过两个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后期,第二个高潮期是1992年南巡谈话发表后至2003年。截至2003年6月,全国有县级报刊1000余家,其中309家获得国家的统一刊号。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对全国报刊开展治理整顿,261家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县级报刊被注销。截至2018年9月,我国现有55家县级报纸、793家县级内部宣传刊物”。[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也在改革中迎来大发展。1983年国家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改革方针,让县级广播电视迅猛发展,解决了县(市)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有线电视网络和剥离数字电视网络资产后,县级电视台的自办节目被省级公共频道取代,县级电视台只保留一定时段播出本地新闻和专题节目。在地方广电自2004年开始合并后,县级广播电视台数量大幅缩减,截至去年9月,全国共有县级广播电视台2024家,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营效益均陷入窘境。

    县级报刊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单期发行数较低,传播内容“陈货”多、“新料”少,较少推出受众喜爱的“爆款”产品,读者流失现象严重,加之受到县域自媒体的严重冲击,更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助于推动区县媒体形成新型媒体形态,找到生存发展之道。

    县级大众媒体遭遇的生存危机,源自县级传播存在的问题。第一,体制机制存在问题,部分县广播电视台隶属于县政府,部分县级广播电视台隶属于文广新局,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加之人员冗余,工作效率低下,节目陈旧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第二,县级广电的受众以农村农民为主体,目前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普遍偏少,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普遍带有浓厚的都市化倾向,内容超前或空泛,离农村实际较远;播出节目不合农时,内容单一,尤其是与节目相应的服务信息较少。第三,专业人才缺乏,导致有业务能力的新闻采编人员稀缺。

    在阔的基层社会,倘若主流媒体失去了存在感,将对国家治理形成巨大的挑战,面临着政治议程和传播议程相分离的局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体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意志、国家意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政治任务,关系到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和掌控权,关系到国家政策穿透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兴衰成败。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政府推动建设迅速,受访各县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建设融媒体中心“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以广电系统为主导和抓手的组织聚合形态;以县委和县政府的宣传报道为主要内容。

    二、县级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其决定性因素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带来传播规制的深度变革。令人遗憾的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时,已经不适应传播变革的现有县级媒体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滞后,这种规制重构的迟缓,让县级媒体融合遭遇了不少问题。

    物理融合的问题。融合是新的传播环境下各级各类媒体的必由之路。加快从简单的媒体平台“相加”向“相融”转变,才能推动媒体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目前一些县(市)的媒体融合已经进入各种媒体资源和平台有机交融的阶段,而一些地方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媒体硬件设备等主客观原因,融合停留在各媒体资源和平台简单相加的物理层面,所谓的媒体融合只是“形式主义”。例如河南省Y县的融媒体中心在当地宣传部的指导下建设而成,该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就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但是微信公众号以发布县委和县政府的政策新闻以及相关领导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建成一年多,后台显示的粉丝数量仅有1000多人,每篇文章的阅读率仅仅200多。该县融媒体中心的管理人员说,这1000多的粉丝还多是当地公务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