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十一五”以来,广西通过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无线覆盖村村通、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西新工程、大石山区大会战、兴边富民大会战、桂西五县大会战等一系列广播电视惠民工程,着力解决边远山区各族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初步形成了有线、无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健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城乡广播电视服务均等化和富民强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西的村村通不仅屡屡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还多次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2011年3月28日,自治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办公室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一、从实际出发,探索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多次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但怎样做才能既达到国家的要求,又符合广西的实际?对此,自治区广电局领导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适合发展有线的地方就搞有线网络电视,人口密集的地方则采用无线覆盖,边远山区、有线网络不能到达的地方就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如2005年,国家部署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当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群众还有顾虑,自治区广电局领导经过深入调查,认为有线电视具有传统的无线覆盖不可比拟的优势,全区广播电视网络整合以后,已布好了2500公里的干线网,50户以上自然村用户数较多,且大多数集中在有线电视干线网附近,适合搞有线覆盖,在大量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广西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采用了有线联网的方式。经过艰苦努力,当年,全区共在1.4044万个村点建设有线电视用户80多万户,500多万农民群众从此可以收看到包括本地节目、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全部节目在内的42套清晰稳定的网络电视节目和收听到7套广播,第一次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市听广播看电视的待遇,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别。2010年,广西实施的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绝大部份村点在边远山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广西全部采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为6.6508万个村点的198.53万家农户每户发放1套卫星接收设备,这套设备可接收46套境内电视节目和7套境内广播节目,这1次,数字广播电视头一回走进了农家,直接受益人口约900万。
二、夯实基础,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能只靠建设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历史上,广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从高音喇叭到舌簧喇叭入户,还有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等,也曾辉煌一时,但由于过去的设备简陋和资金不足等原因,村村通走过了一段“建了垮,垮了又建,建了又垮”的不平坦的道路,“村村通”被农民群众称为“村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