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划重点!有关节能车动力系统的五大重要观点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6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4时21分56秒

    【慧聪汽车配件网】关于节能车动力系统,业界近两年的讨论已经太多,似乎已谈不出什么新意。然而对此,我们还有太多的误解需要消除,也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即使是老生常谈,汽车圈内人士也是百谈不厌。而在近日的“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上,来自奇瑞、东风等的技术专家们不仅谈了这一话题,还谈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一起来看看!

动力系统,节能车,新能源

    一、电气化不等同于纯电动化,并不意味着要去掉内燃机

    如果有人说“到2030年100%的汽车都是纯电动”,估计会有太多人跳出来反对,而要说“100%的汽车都有某种程度的电气化”却是无法反驳了。电气化并不等同于新能源车,也并非纯电动汽车,而是电力资源在汽车中更多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点显然已经成为共识。

    奕森科技总裁辛军明确表示,电气化并不等同于纯电动汽车,并不意味着要去掉内燃机。“电气化是让传统的内燃机始终运行在效率比较高的功耗点,在纯燃油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中间区域还有不同电气化程度的动力总成技术,例如P1、P2、P3、P4技术等,而绝大多数的电气化动力总成技术方案还是需要有内燃机的。”

    二、2030年,中国市场至少70%的汽车还是需要内燃机的

    新能源汽车之趋势不可小觑,而燃油车也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那般“脆弱”。大家都知道,节能减排路线下,汽车动力系统正在“花样节能”,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中不难看到,燃油车已有众多节能技术傍身。

    或许正是处于对各类节能方案的看好,有业内专家认为,即使不依靠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传统动力总成也完全可以满足中国2025年4升的油耗标准。只不过,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动力系统的加入,让这一目标的达成稍显轻松。

    辛军指出,根据各大渠道的预测,到2030年,95%以上的车型还是配置有内燃机的,而如果考虑到充电设备的普及、电池能量的提升,以及电池价格在未来几年有可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到2030年,中国70%的汽车还是需要内燃机的,欧洲80%的汽车还是需要内燃机,美国90%的汽车还是需要内燃机的。

    三、从企业技术路线角度看,混合动力技术很关键

    截至2016年,我国普通混动车型累计销量为11.1万辆,而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混动汽车销量将占乘用车销量的8%,如果按照预测,2020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将达3000万辆,届时这一数字将达到240万辆。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混合动力汽车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而从企业的技术路线来看,混合动力技术同样十分关键。奇瑞汽车公司总工程师韩尔樑韩尔樑表示:“从一个企业的技术来说,混合动力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技术,你掌握了混合动力的核心,把这些做好了,无论你是做纯电动、插电混动,还是做燃料电池系统,都是很好的基础。”

    四、多种节能方案中,涡轮增压配置率将大幅提升

    可以确定的是,面对第四、五阶段油耗法规或是未来更为严苛的标准,车企虽有压力,但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不过,车企所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更低成本地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节能路线的选择问题,这也是为什么48V微混系统、涡轮增压等技术尤其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在近两年的汽车市场上,涡轮增压发动机配置率快速提升。不只是外资零部件企业看到了这一趋势,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进行相关的布局,例如奕森科技新基地启用、丰沃百万台汽油机增压器下线,都无不彰显涡轮增压的大好前景。而辛军更是透露,一些行业预测显示,中国市场汽车原来的增压发动机比例只有30%,而未来5到10年这一比例将大幅上涨,到2020年将增加到70%-80%,2025年则可能达到100%。

    五、从智能化方面想办法探索一些新的节能方式

    在众多节能方式中,智能化方式似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却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节能路线。

    周剑光表示:“在传统的动力总成以及电动化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智能化。面对当前油耗排放方面的挑战,每家主机厂可能有一些车型不一样,它的双积分可能有些不一样,每年的布局可能不一样,东风在大的技术方向跟业界保持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希望在智能化方面做一些深入的工作,探索一些新的节能方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