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联会每月的全国乘用车销量数据表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排名领先的各大厂商和车型,他们代表着最受市场认可的行业先锋。与之相反,还有一批销量为零或者有销量但远低于竞品的厂商和车型,长年现身于每个月的销量记录中。他们销量悲惨,却并未停产,有的是为了证明企业实力而生产,有的是定位偏差策划失败,有的则是因为行业热市场冷。
一、大排量车款成本高
首先销量常常为零的是各个车型中排量相对最大的那款。这类车型总数销量可能很高,但具体到其中的大排量型号,则销量很低,甚至为零。在现实环境下,大排量并不太受欢迎,但不少车企并不考虑车型具体定位,依然把每款车型都做到大排量。存在这一问题的车型多到数不过来,以下列表中是整理出的部分代表。
究其原因,首先大排量车的购置税率和油耗成本都更高,相比较排量稍小的型号,性价比不够高。第二,部分地域受限购等政策影响。比如广州限购政策要求摇号所得的号牌不能用来购买排量超过2.5L的大排量车型,而二手置换则规定“新车排量不得高于旧车”。第三,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高端消费下降明显。今年初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3.0升以上大排量汽车销售下降20.7%。
然而即便大排量的销量为零,车企还是会给车型配上相应的大排量,一方面为少数消费者需求提供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品牌的高度和实力。
二、定位或策划不成功
还有一类车型每月也有成交量,但数据并不好看,与竞品水平相差很大,或者与预期销量不相符合。这类车型往往跟车型定位或者市场策划的成败相关。
代表车型一:红旗H7
日前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红旗展厅内挂起了红旗H8“送保险、送油卡、送保养”综合优惠13万元的招牌。始终低迷的销量与上市之初“直接对标奥迪、宝马、奔驰等高端品牌,全力进军高端轿车市场”的豪言壮语落差巨大。今年1-10月红旗H7的销量为1808辆,单月平均销售不足200辆。
由官车效应拉动私家车销售,是一汽为红旗复出而制定的营销路线。据悉2013年到2015年,一汽计划在红旗品牌上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5亿元。如此巨额的投入,为何未能在市场上获得回报?有分析认为,如果是2008年以前,这种以官车带私车的策略更有可能奏效,那时官本位是公车的灵魂。但现在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崛起,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原本的思路需要改变。
不过一汽集团对H7的市场销量早有预料,总经理许宪平在媒体采访时称,“一些后起的豪华品牌,比如讴歌,进入中国市场大约十年,年销量不过在一千多台左右。和他们相比,红旗H7的销售成绩算是不小的进步。”而未来红旗要在横向拓展平台,推出SUV、MPV车型,一汽方面称SUV预计在2016年推出,而这次如果能够找对市场需求和营销策划,红旗或许能够借机扭住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