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瓜子二手车们跨界打劫后市场?算盘可能打错了!

   2020-07-18 聪慧网sxxjymy50
核心提示:发表于: 2020年07月18日 04时33分58秒

    【慧聪汽车用品电子网】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明智地规划未来,《十问汽车后市场》为汽车服务世界2018年终特别策划,针对2018年行业大事及大势进行复盘与前瞻,本文为组稿第三篇文章。

    以滴滴为代表的出行平台和以瓜子代表的二手车平台纷纷成立自己的后市场业务,甚至成为独立公司。比如,滴滴今年八月份宣布公司旗下汽车服务平台正式升级为“小桔车服”公司,同时,滴滴出行将对小桔车服公司投资10亿美元。而瓜子也对外宣称,投入15亿做1000家快修,200家钣喷中心。

    那么泛出行、泛后市场领域的这些大型平台公司能否跨界后市场?

    坐拥海量“用户”的流量转化逻辑能否成立?

    用户跨界品牌迁移障碍到底有多大?

    从简单的线上交易、线下履约的出行服务,能否轻松迁移到后市场线上交易、基于线下位置深度服务履约?

    一、出行、二手车平台积极布局售后的逻辑

    以滴滴模式为例,这类企业向其他服务业的扩张,都会把出租车行业发生过的故事重演一遍:以大数据、网络协同为驱动力,短期内轻松突破传统行业的极限。其核心,仍然是快速的规模扩张,照样需要疯狂融资、烧钱,目的是炸开传统规模效益的壁垒。

    积极布局售后的逻辑至少有3个:

    1、横向扩张“成功”过

    滴滴从最初出租车,一步步扩展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单车......

    似乎快速规模扩张、疯狂融资、烧钱的野蛮扩张模式似乎无往不利。尤其是在中国还对市场垄断(尤其是本土互联网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条件下,更助长了“滴滴”们的信心。

    想当年滴滴在扩展代驾品类上,思考逻辑很简单。算一下账,并购代驾领域彼时已经占到70%份额的e代驾,还不如自己烧钱贴补来的便宜。2年时间活生生的用钱砸下来一个代驾市场74%的份额。也正是这类成功,刺激着他们继续的重金砸市场的逻辑。

    2、增加护城河、垄断出行全生命周期

    也正是代驾品类他们的抢占成功,才会反向思考,自己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假如,某一天自己变成那个时刻的“e代驾”呢?

    这个问题让天天巨额亏损的创始人们,天然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所以,对于他们的使命就是,隐藏在黑暗中,不用判断的将暴露身份的“猎人”直接枪杀。

    因此,他们只有不停的将能见到的威胁都猎杀掉。他们“猎杀”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进攻,也许仅仅是为了战略防御。

    3、资本故事

    毫无疑问,这类平台的大部分品类是在亏损,哪怕这个品类都已经是全国第一,依然不赚钱。给平台的CEO们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本已经非常虚高的估值?在已有阵地看不到盈利可能性的时候,扩张品类是惯用的扩大估值的伎俩。

    二、有平台经济,无网络效应

    但在最近两年,无论是滴滴还是瓜子二手车,发展似乎进入瓶颈期,不但没有形成垄断,而且追赶者的脚步却日益迫近。这显示出,他们的商业模式正在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滴滴们没有真正的网络效应。而具备网络效应是“赢者通吃型”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特征。

    “滴滴们”不具备“需求端网络效应”。微信、拼多多是典型的具备需求端网络效应,用户主动传播,用户越多,就将越多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拉入网络(像不像传销?),帮助企业接近零成本地获取新用户。网络的价值自然越来越大。

    “滴滴们”虽然没有网络效应,但它有清晰的平台经济。滴滴通过构建一下在线市场,智能匹配乘客和司机,构建了一个在线的出行服务市场。更多的司机带来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带来更多的司机。这是典型的市场效应,也被称为跨边网络效应。(取自《平台战略》)

    当然瓜子二手车业务这种更低频和更依赖线下服务的品类,跨边网络效应更差。

    三、没有网络效应,无法形成垄断

    滴滴的核心优势,源于传统的“规模经济”,快速扩张带来的供给侧的海量“规模优势”。原来被挡在专业门槛(出租牌照)之外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市场提供服务,降低价格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低准入标准和快速扩张,再加上创始人团队的漠视安全和人命,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恶性事件)

    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如不具备需求端网络效应,供给端的规模效应无论多强大,用户的转移成本仍然很低。所以即使滴滴和快的合并,也并没出现市场上就滴滴一家的结果。用户很容易在滴滴、神州、首汽、曹操、易到之间切换。

    而平台司机甚至会很有意识地去合作多家出行平台,往往一个司机会备2、3台手机,挂不同的平台从而维持自己的谈判能力。至于乘客,转化成本也很低。高频使用的应用,为了应对不同平台的加价和诸如下雨天等不好叫车场景,会安装多个APP,这样就始终给跟随者留以生存空间。

    规模经济的壁垒比网络效应的壁垒要低得多。因为没有垄断效应,平台上的双边用户,司机和乘客,都没有多大的忠诚度。这样导致了用户品类迁移的成功率也会降低很多。

    四、出行在左,后市场向右

    我前面分享过,滴滴这类服务商业模型属于B2:以Location为中心的简单生活服务电商。而汽车后市场属于C:产业互联网。其基本商业逻辑完全不同。

    滴滴将出行服务的供给搬到网上,形成新的高效需求网络流量。而后市场服务供给和履约依然在线下。

    无论是滴滴,还是瓜子,他们在区域可以转化的真正有效的后市场服务订单密度太低,不足以支撑一家自营修理厂的最低盈利流量。

    我以二手车举例,某C2C二手车平台,号称不赚中间商差价。去年年交易量600万,具不完全统计,其直接用户(非二手车贩)不足30%。其能影响决策的二手车整备需求是卖前整备。众所周知,二手车卖前整备是只要让“喇叭能响、轱辘能转”就行。利润薄到比纸还薄不说,售后投诉率居高不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sxxjym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用户协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6039256号-5  |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814号